题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出任建昌县知县,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有较好的地方管理经验。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庆历五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嘉祜七年,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元杂剧《陈州粜米》、小说《三侠五义》等均塑造了其廉洁公正、忠孝节义的形象。
——摘编自《肥东县名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8-04-06 07: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