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举子在科举前,将自己所作的诗文投给有关的官员,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也为日后仕途中的攀附、结帮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在朝廷看来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之初的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用不着再找知举官的“恩门(师)”了。“行卷”之风的盛行和知举官们的徇私舞弊、录取不公,同样也遭到大多数士子的不满和愤怒,群议沸腾,最终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宋廷对科举实行“封弥、眷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举子们逐步看清通过考前“行卷”建立和知举官的私人关系,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就主动放弃了“行卷”活动。

——摘编自《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北宋科举制改革的因素。
(2)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8-03-28 08: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