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不同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了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政府在边疆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叫榷场。)
(1)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依据材料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7-11-27 12:5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