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不断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在1933年7月24日的“炉边谈话”中说:“我曾经说过,在一半兴隆一半破产的国家里是不能达到持久繁荣的。如果我们的人民有工作和合理的工资与合理的利润,他们就可以购买别人的产品,生意就是好的。但是你把一半人的工资和利润拿走,生意就只是半好的。即使那得天独厚的半数是非常富有的,也没有多大的好处,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都能小康。”
——摘编自刘达永《罗斯福的“税收改革”与财富分配观》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英国不少为国民经济提供原料、动力和劳务的部门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如电力工业,技术素乱,设备陈旧,收费较高。实行了国有化,就能加强国家投资,解决上述难题,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而在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有种种弊端,它使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失去进取和冒险精神;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并挤占了私入企业的资金。撒切尔政府执政不久,即逐步出售国有企业。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适史》
(1)根据材料一提炼罗斯福的财富分配观。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不同时期对国有企业政策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撒切尔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以及此后英国经济的发展趋。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美上述经济措施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