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低效率”的事》,完成下面小题。
接手高一新生时,他们的课堂表现让我吃惊。高一化学第一章中,要介绍“萃取”、“蒸馏”,这对学生来说都是新概念,结果,学生对我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十分漠然,一上来就将概念讲得头头是道。我简直像个蹩脚的魔术师,刚拿出道具来就被观众揭穿了。事后才知道,他们在暑假里都上过所谓的“衔接班”, 10天的课就把《高中化学必修1》这本书上完了。我问,那实验做不做?他们说:“当然不做了!不要说校外的“衔接班”,我们初三时都没做过什么实验,不过做了很多实验题,老师说这样效率高。”
我吃惊于他们的“高效率”,心里直犯嘀咕,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不做实验怎么学?会做实验题的学生到底会不会做实验?于是,我安排了一次“粗盐提纯”的分组实验。结果,这些以高分考进重点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动手实验的情况简直惨不忍睹……
看到这样的场景,简直要绝望:这些学生会将过滤的操作要领答得毫厘不爽,他们的化学试卷能考得接近满分,然而,除此之外,他们学会了什么呢?看着这些迷失在“高效率”学习中的学生,我努力为他们留出自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带他们做些“低效率”的事。
一次,在化学课上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甲】许多人编教辅书都喜欢将实验现象小结为“浮”、“熔”、“游”、“红”、“响”这五个字。其实,这五字诀中的“熔”字可不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来的,那是要经过理性思考才能得出来的。果然,学生对“熔”讲不清。因为这是反常识的,平时学生哪里见过金属放在水里就熔化成液体的?因此,如果他们发现钠熔化了,就会惊叹物质世界的丰富——居然有熔点这么低的金属!这才是化学的趣味。所以,我打定主意,要让学生自己把“熔”讲出来。
【乙】我问他们:“钠为什么会变成小球?”“因为它与水反应,钠慢慢地被消耗了。”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大多数学生都这么说。我继续问:“钠被消耗只会变小啊,怎么会成球型呢?”学生对这个问题相当不屑,都说均匀地被消耗呗。还有学生补充:“钠在水面上不停滚动,就像滚雪球那样,只不过它是越滚越小。”
看来,要说出“熔”字来不容易啊,但科学课堂必须而且只能靠事实说话。【丙】我分别切了一小块立方体状的钠、一小块三角锥状的钠、一小块金字塔状的钠投入水中,结果殊途而同归,这些金属块都迅速变成小圆球在水面游动。
学生十分惊奇,但努力自圆其说:因为尖角处消耗得多,所以最后被“削”成小球了。这时,不同意见出现了:好像不是被“削”出来的吧,小球似乎特别圆、特别光滑。我进一步问:“不是被‘削’出来的话,会不会是自己‘撑’出来的?荷叶上的露珠为什么是个小球?”有学生站出来说:“是表面张力……”“液体才有表面张力!”立即有学生站出来说。他愣了愣:“难道……难道钠变成液体了?”
话音刚落,即刻有学生兴奋地拍着桌子站起来:“是熔化成液体啦!我用手指捏它了,又热又粘!”
钠熔化了?学生兴奋了,一边纷纷戴着乳胶手套去触摸那个逐渐变小的小钠球,一边惊叹着金属钠的熔点是如此之低。
我看了一下表,让学生真正认识这个“熔”字,花了10分钟;如果“告诉”他们,大概只要10秒钟。花了10分钟就是“低效”吗?在这10分钟里,我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去探索,他们在观察、思考、分析、推理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得出了结论,这是“10秒钟的高效”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作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
(选自《中学教育教学》 作者:保志明,有删改)
【小题1】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标题很巧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实验名称
| 概括学生的表现
| 概括老师的感受
|
(1)________
| 只会头头是道讲概念,对实验环节十分漠然
| (5)_______
|
粗盐提纯
| (3)_______
| (6)________
|
(2)________
| (4)________
| 欣慰
|
【小题3】按要求品析语言。
(1)看来,要说出“熔”字来不容易啊,但科学课堂必须而且只能靠事实说话。(从句子作用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刻有学生兴奋地拍着桌子站起来:“是熔化成液体啦!我用手指捏它了,又热又粘!”(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甲】【乙】【丙】哪一处?请阐明理由。
这个实验的现象比较奇特,钠与水一接触就十分剧烈地反应,固体变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不停地无规则游动,并且“嘶嘶”作响,同时,原先滴有指示剂酚酞的水变红。
放在【】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