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发山
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②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③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④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⑤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⑥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⑦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电话。
⑧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⑨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⑩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⑪“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⑫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⑬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⑭“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⑮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小题1】(小题1)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笔墨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小题2)小说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第十一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
【小题4】(小题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题5】(小题5)一边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太,一边是母亲寄来的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怎么办呢?为
什么?(
年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于家的那当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于家阳台有前的这生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新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③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于家这生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来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④因为老爷于和我的几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于、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热,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80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于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于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年灯。
⑤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盛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成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品,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⑥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着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⑦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⑧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⑨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⑩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⑪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小题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出了老爷子每年点灯的习俗及盼儿孙(亲人)团聚的执着心情。 |
B.“年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形成整体。 |
C.以前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会亮起年灯,这让我非常欣喜。 |
D.去年,老爷子家的年灯换成了一盏八角宫灯,并且年初五就不再点亮,是因为老爷子对晚归的家人感到失望。 |
E.抒发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的怜悯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轩,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古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吹唱。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晴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⑦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⑧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小题1】文章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小题2】第⑥段面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结构上运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B.文章主要叙述了两种消失的年声,因为这种声音的消失,让作者感到最遗憾,也对过年减少甚至禁止燃放鞭炮流露出不满之情。 |
C.文章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关于消失的两种年声的叙述。 |
D.在作者看来鞭炮声、“踩岁”声和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都属于浪漫主义的,也是年的内涵之一。 |
E.文章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相较当前的过年文化,作者更喜欢那些逝去的日子。 |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小题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小题2】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辅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小题3】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无私、有教育智慧的母亲形象。 |
B.文章第①、②自然段分别选用了古人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意蕴。 |
C.母亲捡月饼屑子吃是因为她并不喜欢吃沙甜的,月饼皮又脆又酥。 |
D.三十五年后,我看到女儿对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心里是愤怒的。 |
E.母亲对我偷吃月饼的行为没有责怪。这正体现了她的宽容。 |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项“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羨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检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邀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小题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A.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 |
C.张中行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极广,学问极深。 |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暂思融人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
B.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
D.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探味,发人深省。 |
A.言行要有自己的准则。张中行的言行自有准则,对不同意见,他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这表明他与世无争,不愿和别人产生矛盾。 |
B.要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勤学善思。张中行晚年成名并非偶然,这与他平时广泛涉猎,善于思考有关。 |
C.张中行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独自闯了出来,他告诉我们无论有无伯乐人都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要自信,坚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
D.人在生活上不必一定是高要求,但思想上一定要高境界。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但他讲“顺生”,追求精神上的高境界,虽为“布衣”,但拥有精神上的丰厚的财富。 |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小题1】文中主要回忆了老王的哪两件事情,分别反映了老王怎样的形象特点?【小题2】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平和的语调中,透露出叹惋和感伤。试从文中举例并品味。
A.“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虛弱了,如果用“站立”等词就不能表现这层意思。 |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是因为老王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
C.“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一句中的“凑合”说明老王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用的是动作描写,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 |
糊涂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林特特
短短数日,新人小海就得罪了所有同事。
他爱接下茬儿,无论女同事谈购物,还是领导布置工作,他都要发言。明明还在试用期,他在博客抬头已加上公司名。于是,食堂有什么菜,又加班等信息,都好像是以公司名义发布的,观者无不如坐针毡。
小海还总把自己当孩子。领导出差归来,带回一包特产,让大家随便吃。别人都意思意思,只有他吭哧吭哧。他吃得满地都是空包装袋,吃得同事小南忍无可忍提着笤帚走过来。小海咀嚼着,笑对小南,抬起了双脚。
“还是个孩子!”众人摇摇头。他们眼神一碰,心声一致——还把自己当孩子?
回到家,小南说起小海。南妈评价,就是一糊涂孩子!南爸问,有大宝糊涂吗?
大宝是小南的表弟,从小爸妈就视他如命,请家教、上贵族学校、好吃好喝、浑身名牌、恋爱了还给恋爱费……花在大宝身上的钱,少说也有一百万。
自民办大专毕业,大宝被小南妈介绍到一家单位实习。上班三天,旷工一个月。小南妈好说歹说,老板才同意大宝复工。但他对大宝坦言:若不是因为你姑姑,我不会再要你。
当晚,大宝给小南妈发短信,“我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第二天他又发,“姑姑,救救我!给我换份新工作!”小南妈致电大宝父母,她想说,大宝上班三天,散了三包中华
烟,他的手机铃声不停,流程到他那儿总无法流下去,老板仁至义尽了。但大宝妈一句话堵回来:大宝才23,一个孩子!
你知道糊涂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吧?此后,一提起大宝,小南就会想到大宝妈的糊涂话。
糊涂孩子总是慢慢长大的。糊涂孩子总是因为糊涂的教化。
第二天,小海在办公室乱晃,他晃到每个人的身后,看每个人的电脑,关注每个人干什么,无视每个人的不悦。
小南瞥了小海一眼——他是怎么长大的?受过怎样的教化?
(选自《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小题1】本文叙述了“小海”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小题2】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当晚,大宝给小南妈发短信,“我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第二天他又发,“姑姑,救救我!给我换份新工作!”(从语言描写角度品析)
(2)但大宝妈一句话堵回来:大宝才23,一个孩子!(品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糊涂孩子”有哪些特征。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回到家小南说起小海。南妈评价,就是一糊涂孩子!南爸问,有大宝糊涂吗?”这段话承上启下,引出另一个糊涂孩子大宝的故事。 |
B.叙述“小海”故事的同时又插叙“大宝”的故事,通过对比突出了糊涂孩子的差异性,也说明糊涂孩子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C.“他吃得满地都是空包装袋,吃得同事小南忍无可忍提着笤帚走过来。小海咀嚼着,笑对小南,抬起了双脚。”运用外貌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小海随意任性,无视别人感受的自私性格。 |
D.“糊涂孩子总是慢慢长大的。糊涂孩子总是因为糊涂的教化。”两个“总是”体现了糊涂孩子是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家长长期、畸形的溺爱造成的。 |
E.本文主要通过叙述在小海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情,对父母家长长期溺爱孩子的现象进行批判。 |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郁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⑤每一稳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雹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裟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都摘一朵。
⑥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靠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裟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小题1】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写出藤萝花的什么特点?【小题2】请你任选角度赏析句子。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小题3】第②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题4】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寓意?
紫藤萝瀑布
宗璞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5)“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节选自《紫藤萝瀑布》)
【小题1】朱自清先生写春花时用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选文中也有相似的句子。请找出来加以赏析。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用“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个句子开头有什么好处?
【小题3】选文从颜色、形状、动态三个方面来写紫藤萝花,请你仿照示例,分别从选文中找出一个相应的句子来。
示例:颜色——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什么要用“仙露琼浆”来形容紫藤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