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地球
- 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 土壤
- 地球上的水体
- + 天气与气候
- 天气
- 大气层
- 常用的天气符号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读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问题。

(1)四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多集中在_____。
(2)如果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即进入雨季,四城市中降水期最长的是_____。
(3)根据北京、广州的1、7月平均气温,比较两城市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
(4)四地气温曲线图中,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
(5)我国季风区内降水和气温时间配合的特点_____。

(1)四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多集中在_____。
(2)如果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即进入雨季,四城市中降水期最长的是_____。
(3)根据北京、广州的1、7月平均气温,比较两城市的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
(4)四地气温曲线图中,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
(5)我国季风区内降水和气温时间配合的特点_____。
11月19日,记者从省气象局获悉,浙江全省正面临“区域性较严重干旱”。江山、常山两地达“重旱”,另有42个县(市、区)达“中旱”,22个县(市、区)达“轻旱”。全省气象干旱面积约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90%以上。10月3日至11月1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八成,这让浙江很“受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浙江今年夏秋季节盛行西北风,所以没下雨 |
B.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后一定会降水 |
C.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
图是我国东部某座大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______影响;
(2)据图可知,降水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山的______是迎风坡。

(1)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______影响;
(2)据图可知,降水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山的______是迎风坡。
最近几年,大家热衷冬季去哈尔滨“雪乡”旅行。某同学从海南出发,途径浙江,北京,到达哈尔滨,一路上他感到气温有很大的变化,产生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地距海洋的远近不同 |
B.各地海拔高度不同 |
C.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
D.各地所处的纬度不同 |
(1)如图是普陀山的剖面示意图,甲地与乙地相比,降水量多的是____(填“甲”或“乙”)。判断理由是甲地位于____ (填“迎风坡”或“背风坡”);

(2)造成峨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因素是____;
(3)由大气垂直分布图可知,A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B层叫____,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

(2)造成峨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因素是____;
A.太阳辐射 |
B.纬度位置 |
C.海陆分布 |
D.地形 |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到A,C两地避暑的原因是( )


A.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
B.A处海拔高,气温低;C处沿海,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 |
C.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
D.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
每年春末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会进入梅雨季节,形成长达 20 多天的阴雨天气。梅雨季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一直受冷锋的影响成一直受暖锋影响 |
B.一直处于高气压控制中心 |
C.冷暖气流势均力敌,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
D.主要受台风的影响 |
如图是大气对流运动的示意图,箭头表示气流方向,甲地在近地面处。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
B.甲地为高压区,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
C.甲地为低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
D.甲地为低压区,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
绍兴气象台近期发布天气预报:“明天多云到阴,局部有小雨,温度: 12- -22 "C,东北风2级.......对于这则预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北风是通过风向标测得 |
B.东北风6级通过风速仪测得 |
C.温度12-22C是通过温度计测得 |
D.明天多云到阴说明明天是高气压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