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试为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较低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己被铜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1)分析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许多木材制品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2)试为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表,回答小题。

【小题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
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
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
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
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
【小题2】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2000年 | 2004年 | 2008年 |
煤炭 | 83.43% | 86.51% | 89.99% |
石油 | 16.23% | 13.23% | 9.84% |
天然气 | 0.34% | 0.26% | 0.17% |
【小题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
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
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
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
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
B.工业企业技能改造严重滞后 |
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 |
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 |
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十分丰富,其开发技术也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 B.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
C.部分取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 D.它是一种洁净的能源 |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表土壤热源为室内供冷供热的空调系统,它以大地作为低位冷热源,冬季从土壤中吸取热能,通过热泵系统实现向建筑供暖;夏季从建筑中吸取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实现向建筑供冷。地源热泵是目前公认的对环境最友好的制冷制热系统。下图为徐州地区土壤深度分别为3 m、6 m和14 m时全年土壤温度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A.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比气温大 |
B.深度愈深,土壤温度变化的幅度愈大 |
C.土壤温度相对气温有滞后效应 |
D.冬季各深度的土壤温度差别最大 |
A.受天气变化影响大 |
B.向大气散发的废热少 |
C.安装设备占用空间小 |
D.初装费用低 |
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台湾在东、福建在西,咫尺相望。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在这一大背景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运而生,并由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政策。回答下列问题。

为解决海西经济区能源紧张状况,国家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发展核电 ②发展火电 ③西电东送 ④南水北调

为解决海西经济区能源紧张状况,国家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发展核电 ②发展火电 ③西电东送 ④南水北调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其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正确的是
A.工业停产,全力发展种植业 |
B.禁止开采自然资源,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
C.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 |
D.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
B.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
D.需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⑥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