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南海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各题。

【小题1】图中大陆沿海地区,为减轻台风、海浪对海岸带的破坏,正在努力扩大恢复的生态工程为( )
【小题2】关于图中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大陆沿海地区,为减轻台风、海浪对海岸带的破坏,正在努力扩大恢复的生态工程为( )
A.基塘农业生态工程 |
B.以海堤为主的防护工程 |
C.红树林生态工程 |
D.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防护林工程 |
A.有“深海平原”之称,地形较平坦 |
B.水深多在2 000米左右 |
C.内部有海底火山,说明地壳运动活跃 |
D.内部常有岛弧、海沟 |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新社雅加达2010年11月29日电 印度尼西亚火山专家称,位于雅加达西的万丹省喀拉喀托火山在9小时40多分钟内已引发286次震动。据当地媒体2010年11月29日报道,一位名叫安东的火山专家周日说:“从本周六的7时16分至凌晨的4时56分,该火山已引发多达286次震荡。”监测显示,这些震荡可能是因火山内部熔岩运动引起的。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官员指出,喀拉喀托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跃火山,在过去的73年中,它已从海中上升至海拔400米的高度。

(1)图中岛屿西南面和东北面的世界大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岛屿南侧最深处所属的海底地形类型为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依据。
(3)图中火山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图中A城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
(4)说明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其对图示岛国的影响。
中新社雅加达2010年11月29日电 印度尼西亚火山专家称,位于雅加达西的万丹省喀拉喀托火山在9小时40多分钟内已引发286次震动。据当地媒体2010年11月29日报道,一位名叫安东的火山专家周日说:“从本周六的7时16分至凌晨的4时56分,该火山已引发多达286次震荡。”监测显示,这些震荡可能是因火山内部熔岩运动引起的。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官员指出,喀拉喀托火山是一座年轻的活跃火山,在过去的73年中,它已从海中上升至海拔400米的高度。

(1)图中岛屿西南面和东北面的世界大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岛屿南侧最深处所属的海底地形类型为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依据。
(3)图中火山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_米。图中A城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
(4)说明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其对图示岛国的影响。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各题。

【小题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图中岛弧主要分布在( )

【小题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d为大陆架 |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
C.f处是大洋中脊 |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
A.c处 | B.d处 |
C.e处 | D.f处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固体地球表面的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以下 |
B.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
C.在西太平洋岛弧的西侧外缘,分布着一系列的海沟 |
D.太平洋中脊位于大洋偏东位置 |
有关海底地形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大陆坡、大陆架、洋盆和洋中脊 |
B.岛弧和海沟分布于海盆中 |
C.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 |
D.岛弧与海沟是独立的 |
下图为贯穿南美大陆及大陆东西两侧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垂直与水平方向不依同一比例尺绘制),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1】图中海底岩石年龄最年轻的是( )
【小题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明显分界线是( )

【小题1】图中海底岩石年龄最年轻的是( )
A.甲处 | B.丙处 |
C.丁处 | D.戊处 |
A.乙处 | B.庚处 |
C.己处 | D.辛处 |
下列人类活动与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联系较为密切的是( )
A.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
B.欧洲西部乳畜业的形成 |
C.小麦、棉花、葡萄引种到黄河流域 |
D.东南亚、巴西分别成为最大的橡胶和咖啡产地 |
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1】关于洋中脊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图中有一段尚未确定的洋中脊,其通过了__________海峡( )

【小题1】关于洋中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山系 |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均有分布,北冰洋没有 |
C.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 |
D.中轴为裂谷,多发火山、地震 |
A.麦哲伦 | B.德雷克 |
C.莫桑比克 | D.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