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粮食供需差指某区域粮食需求量减去该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读“广东省粮食供需差变化图(单位:万吨)”(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表明1994—2009年间( )
【小题2】有关珠三角粮食供需差变化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表明1994—2009年间( )
A.广东各地粮食一直短缺 |
B.东翼缺粮最为严重 |
C.广东省粮食供需差持续上升 |
D.珠三角粮食供需差变化最大 |
A.人口迁入导致人口数量增多 |
B.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 |
C.农业结构调整 |
D.居民食物构成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增加 |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中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1)阅读上图,概括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下图为 1996~2006 年全国耕地变化率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2)描述我国耕地变化特点,提出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对策。

(1)阅读上图,概括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
下图为 1996~2006 年全国耕地变化率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2)描述我国耕地变化特点,提出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对策。
读牙买加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勒比海地区及牙买加区域图

材料二:牙买加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1)简述牙买加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牙买加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简析牙买加进出口商品构成的特点。
(4)推断牙买加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
(5)牙买加计划大量减少粮食进口。你认为其发展粮食生产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材料一:加勒比海地区及牙买加区域图

材料二:牙买加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1)简述牙买加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牙买加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简析牙买加进出口商品构成的特点。
(4)推断牙买加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
(5)牙买加计划大量减少粮食进口。你认为其发展粮食生产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 | B.全球气候变暖 |
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 | 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
A.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
B.发展杉木—果树—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生产 |
C.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 |
D.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二 部分地区图。(依次是甲、乙、丙图)

(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其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
(2)图丙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
(3)填写下表,分别写出甲、乙、丙图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域中,有人这样概括:“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崛起更待何时?
材料二 部分地区图。(依次是甲、乙、丙图)

(1)有关人士将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其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
(2)图丙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
A.地势平坦开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下图为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左图表示烟草业的变化,右图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即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_______。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__________。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双选)(____)

(1)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即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_________。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__________。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__。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双选)(____)
A.减少运输成本 |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
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是位于黄土丘陵区的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西海固地区4.4万的贫困人口搬迁至宁夏北部乡镇。为纪念闽宁合作,这座生态移民乡镇被命名为闽宁镇(下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与闽宁镇相比,西海固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不包括( )
A.气候干旱 | B.地形复杂 |
C.水土流失严重 | D.水源不足 |
A.鼓励水果栽培 | B.加强牲畜养殖 |
C.推广蔬菜种植 | D.发展钢铁工业 |
①福建利用侨乡优势为宁夏招商引资 ②宁夏利用劳动力优势向福建输出劳动力 ③宁夏利用福建港口优势向海外输出特色农产品 ④福建投资者在宁夏经营轻纺工厂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粮食生产集中度是指某时期某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下表反映我国不同雨量带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1990—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
【小题2】造成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小题3】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 )

【小题1】1990—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变化趋势是( )
A.由中温带移向暖温带 |
B.由半湿润区移向湿润区 |
C.由半干旱区移向半湿润区 |
D.由亚热带移向暖温带 |
A.全球气候变化 | 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
C.农业技术进步 | D.交通运输网络发展 |
A.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
B.更有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
C.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
D.增加了台风、洪涝的灾害风险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山多地少,耕地有限;海域广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下图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立体农业景观示意图。

材料: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当其值大于l时,表明该部门在该地区的专门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浙江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区位商

数据:通过(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1)说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出发点。
(2)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较高,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3)畜牧业和采掘业是浙江省农业和工业中的弱势行业,分别说明制约其发展的自然原因。旅游业和金融业是浙江省服务业中的优势行业。简述金融业可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
材料一:浙江省山多地少,耕地有限;海域广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下图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立体农业景观示意图。

材料: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当其值大于l时,表明该部门在该地区的专门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浙江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区位商

数据:通过(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1)说出浙江省北部丘陵山地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出发点。
(2)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较高,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3)畜牧业和采掘业是浙江省农业和工业中的弱势行业,分别说明制约其发展的自然原因。旅游业和金融业是浙江省服务业中的优势行业。简述金融业可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的有利条件.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 )
【小题2】当地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 )
【小题3】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 ( )
【小题4】构建“9+2”泛珠三角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
【小题1】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 )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 |
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 |
C.发展鱼塘—台田立体生产模式 |
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
A.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 |
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
D.促进工业的分散 |
A.出现民工短缺现象 | B.水源缺乏 |
C.能源供应紧张 | D.交通运输落后 |
A.“9+2”各省区的地理环境相同 |
B.“9+2”各省区之间都有铁路联系 |
C.政治协作的需要 |
D.经济互补合作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