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小题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小题1】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 |
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 |
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 |
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
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
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1:为了搭建荒漠化治理全民参与的平台,动员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荒漠化治理这一公益事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联袂打造的公益事业品牌甘青宁运营中心2011年11月11日上午在兰州举行了挂牌仪式。
材料2:甘肃省地理简图。

材料3:2000~2010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
(1)甘肃位于我国 部,西南以 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 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 走向, 河流经本省省会 市。
(2)下列关于甘肃这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界限模糊
B.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和其他省市没有任何联系
(3)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 气候,甘肃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4)根据材料3,分析甘肃省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材料1:为了搭建荒漠化治理全民参与的平台,动员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荒漠化治理这一公益事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联袂打造的公益事业品牌甘青宁运营中心2011年11月11日上午在兰州举行了挂牌仪式。
材料2:甘肃省地理简图。

材料3:2000~2010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0年 | 19.6 | 44.8 | 35.6 |
2003年 | 18.4 | 46.7 | 34.9 |
2005年 | 15.6 | 43.4 | 41.0 |
2008年 | 14.6 | 46.3 | 39.1 |
2010年 | 14.5 | 48.2 | 37.3 |
(1)甘肃位于我国 部,西南以 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 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 走向, 河流经本省省会 市。
(2)下列关于甘肃这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界限模糊
B.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和其他省市没有任何联系
(3)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 气候,甘肃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4)根据材料3,分析甘肃省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__________,交通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样的变化?
材料 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__________,交通线路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样的变化?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条无形的行政区划,使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出现招商引资大战,重复建设、壁垒重重,阻碍了长三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
材料二环渤海地区包括中国北方的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经济腹地涵盖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加快该地区的发展,将大大提升北方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材料三 “环渤海地区略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

(1)有专家建议调整行政区划,构筑大上海经济区。试分析此建议的好处。(4分,答对2点即可)
(2)比较A、B两城市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区位特点,简析两城市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5分)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题对以上两区域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该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请你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3)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京沪高速铁路已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动工建设。该铁路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这样做除了可节省土地外,还有何好处? (2分)
(4)调查发现,来自欧美的外资企业倾向于在以上两区域投资建厂,试分析这样做的理由。(3分,答对3点即可)
材料一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条无形的行政区划,使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出现招商引资大战,重复建设、壁垒重重,阻碍了长三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
材料二环渤海地区包括中国北方的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经济腹地涵盖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加快该地区的发展,将大大提升北方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材料三 “环渤海地区略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

(1)有专家建议调整行政区划,构筑大上海经济区。试分析此建议的好处。(4分,答对2点即可)
(2)比较A、B两城市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区位特点,简析两城市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5分)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题对以上两区域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该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请你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3)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京沪高速铁路已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动工建设。该铁路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这样做除了可节省土地外,还有何好处? (2分)
(4)调查发现,来自欧美的外资企业倾向于在以上两区域投资建厂,试分析这样做的理由。(3分,答对3点即可)
下图所示两地理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甲所示区域与图乙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纬度相当,但气候截然不同,试分析原因。(4分)

(2)图乙中阴影地带②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什么?分析②处该作物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3)图甲中①所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1)图甲所示区域与图乙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纬度相当,但气候截然不同,试分析原因。(4分)

(2)图乙中阴影地带②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什么?分析②处该作物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3)图甲中①所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20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地带,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长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读“长江沿江地带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8分)
(2)试简析长江沿江地带的上中游内陆地区与下游沿海经济区应当怎样进行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实现共同发展。(8分)
(3)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结合下列表格,简要说明重庆城市等级高于成都的依据。(4分)
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统计表

(1)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8分)
(2)试简析长江沿江地带的上中游内陆地区与下游沿海经济区应当怎样进行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实现共同发展。(8分)
(3)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结合下列表格,简要说明重庆城市等级高于成都的依据。(4分)
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统计表
城市 | 面积(平方千米) | GDP(亿元) | 人口(万人) | 城市级别 |
重庆 | 82403 | 3486.20 | 2808 | 直辖市 |
成都 | 12400 | 2750.0 | 1234 | 副省级城市 |
昆明 | 21111 | 1203.00 | 619 | 地级市 |
贵阳 | 8032 | 603.00 | 395 | 地级市 |
怀化 | 27600 | 334.1 | 500 | 地级市 |
读“成渝经济开发区资源、交通与城市分布及发展规划图”和图24“山城重庆的城市地域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图23中南部产业发展带的突出优势是_________。
(2)成渝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对该区域人口迁移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
(3)重庆市城市布局分散且不规则,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24中甲处为化工厂,其布局是否合理?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1)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图23中南部产业发展带的突出优势是_________。
(2)成渝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对该区域人口迁移会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
(3)重庆市城市布局分散且不规则,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24中甲处为化工厂,其布局是否合理?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读陕北地区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描述陕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对比古长城两侧的地势差异。(4分)
耐旱杂粮是陕北地区传统的农作物,广种薄收式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农民的经济收益低,而且使该地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在,陕北地区兼顾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一批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2)简述陕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及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意义。(10分)
陕北地区是国家批准的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基地、西气东输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商品煤基地。
(3)简述陕北地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条件,并说出当地能源对外输送的主要方式。(8分)

(1)描述陕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对比古长城两侧的地势差异。(4分)
耐旱杂粮是陕北地区传统的农作物,广种薄收式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农民的经济收益低,而且使该地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在,陕北地区兼顾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一批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2)简述陕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及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意义。(10分)
陕北地区是国家批准的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基地、西气东输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商品煤基地。
(3)简述陕北地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条件,并说出当地能源对外输送的主要方式。(8分)
左图为浙江东部某市1978—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变示意图,右图为该市1990—200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小题2】有关该区域发展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小题1】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A.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
C.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
A.1978—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最快 |
B.2002—2004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最合理 |
C.目前该市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D.二、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
(10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淮海经济区是由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二十个地级市组成的一个经济地域。
材料二: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辐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该城市的产业状况及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下图示意淮海经济区及内部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

(1)简述淮海经济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5分)
(2)简述淮海经济区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徐州产业联系强度大的原因。(5分)
材料一:淮海经济区是由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二十个地级市组成的一个经济地域。
材料二: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辐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该城市的产业状况及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下图示意淮海经济区及内部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

(1)简述淮海经济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5分)
(2)简述淮海经济区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徐州产业联系强度大的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