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目标。新疆、山东积极参与此项建设工程。

材料二 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材料三 棉花属于长日照植物,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
(1)填表

(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
(3)分析山东和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共同自然条件。
(4)对棉花的长势监测和估产主要利用的是▲技术和▲技术
(5) 简述新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的区位条件。
材料一 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目标。新疆、山东积极参与此项建设工程。

材料二 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材料三 棉花属于长日照植物,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
(1)填表

(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
(3)分析山东和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共同自然条件。
(4)对棉花的长势监测和估产主要利用的是▲技术和▲技术
(5) 简述新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的区位条件。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左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PM2.5均值分布图,右图为广州市16日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广东省利用卫星监测PM2.5的污染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小题2】左图中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是
【小题3】依据右图所示气温分布,该日有利于PM2.5浓度降低的时段是

【小题1】广东省利用卫星监测PM2.5的污染状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 B.遥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
A.珠海 | B.广州 | C.佛山 | D.惠州 |
A.5时至8时 | B.8时前后 | C.5时至20时 | D.12时至15时 |
“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是北极理事会的宗旨。2013年5月15日,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理事舍正式观察员国。下图为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后,可以
①共享未来北极航道重要的航运价值
②开发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③在北极科考,气候研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④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确保北极开发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小题2】当北极地区冰面范围变为2030年冰面预谢范围时,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小题3】要想预测和分析2030年北冰洋冰面范围,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小题1】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后,可以
①共享未来北极航道重要的航运价值
②开发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
③在北极科考,气候研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④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确保北极开发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增强 | B.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 |
C.马尔代夫岛屿数量减少 | D.全球各地能耗进一步增加 |
A.RS | B.GPS |
C.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D.GIS |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1978---2008年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图(单位:℃),图中虚线圈为该城市的中心区,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获取该城市1978年~2008年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小题2】据图中信息推测,甲、乙、丙、丁四地中,工厂的密度相对较大的可能是
【小题3】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某些城市中心区气温下降,而中心区外围地带温度却逐渐升高,形成“冷岛现象”,下列原因中与这种现象形成无关的是

【小题1】获取该城市1978年~2008年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 B.RS |
C.GIS | D.PS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中心区绿地面积的增加 | B.中心区常住居民的人口密度降低 |
C.中心区商业网点的减少 | D.热污染工业逐渐向外围地带搬迁 |
下图是拍摄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20时,位于21°W,极圈附近某海域的卫星云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天气系统()
【小题2】可快速获取该天气系统影响下需要转移人口的区域范围的技术是()

【小题1】图中天气系统()
A.会发展成强台风 | B.带来强雨雪天气 |
C.为北半球反气旋 | D.生成于太平洋面 |
A.遥感(RS) | B.北斗导航系统(BDS) |
C.全球定位系统(GPS) | D.地理信息系统((GIS) |
冬季当冷空气到达海面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就会上升冷却凝结降雪。在气象上,这种降雪称为“冷流降雪”。烟台平均每年有29天的冷流降雪日,被称为“雪窝子”。2016年1月23日电,近日,受强寒潮影响,渤海海冰冰情发展迅速,辽东湾浮冰范围62海里,渤海湾、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5-15海里,最大冰厚10厘米。读环渤海地区地形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烟台号称“雪窝子”,其影响因素包括
①洋流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海陆分布 ⑤人类活动
【小题2】监测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海冰覆盖面积的现代化手段主要是
【小题3】此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1】烟台号称“雪窝子”,其影响因素包括
①洋流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海陆分布 ⑤人类活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⑤ | D.③④⑤ |
A.GIS | B.GPS |
C.RS | D.数字地球 |
A.开普敦进入多雨的季节 |
B.塔里木河可能出现断流现象 |
C.南半球各地昼长不断变长 |
D.青海湖附近油菜花盛开 |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发电厂周围250~1 000米范围内9月份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平均值(单位:克/千克)。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东北方向 | 西北方向 | 东南方向 | 西南方向 |
毛白杨 | 4.11 | 3.12 | 3.05 | 2.58 |
国槐 | 3.25 | 3.58 | 1.30 | 2.43 |
刺槐 | 2.85 | 2.59 | 2.70 | 2.27 |
臭椿 | 3.53 | 2.91 | 1.95 | 2.27 |
【小题1】能够监测植物体含硫量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 B.GPS | C.RS | D.VR |
A.东南风和西南风 | B.东北风和西北风 |
C.西南风和东北风 | D.东南风和西北风 |
2018 年 9 月 16 日下午,第 22 号强台风“山竹”在广东登陆,下图为“山竹”48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台风预报图的绘制,是通过气象卫星的监测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地 面控制中心利用“定位”系统定位,然后将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处理、分析,制出的模拟 图。此过程依次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小题2】关于台风的危害正确的是( )
【小题3】有关台风防御措施不正确的是( )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台风预报图的绘制,是通过气象卫星的监测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地 面控制中心利用“定位”系统定位,然后将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处理、分析,制出的模拟 图。此过程依次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GPS---GIS | B.GPS---GIS---RS |
C.GPS ---RS---GIS | D.RS ---GIS---GPS |
A.台风中心风力可达 12 级以上,可掀翻巨轮 |
B.台风会带来暴雨可缓解沿线的洪涝灾害 |
C.台风登陆会携带风暴潮给沿岸设施带来巨大破坏 |
D.台风登陆后破坏力逐渐增强,影响范围扩大 |
A.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准确的预报和预警 |
B.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范意识,增强逃生与自救能力 |
C.扩大沿海地区红树林的保护与人工抚育,提高防风抗潮功能 |
D.扩大填海造陆面积,加固防潮大堤。 |
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9月11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韩国气象厅率先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9月17日14时,日本气象厅和香港天文台先后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作用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台风山竹导致不同海域出现不同级别的海浪,其根本原因是
【小题2】气象部门依据台风的移动特征需要尽快确定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并拟定救灾方案、预估灾害损失。能够实现这一综合目标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作用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台风山竹导致不同海域出现不同级别的海浪,其根本原因是
A.近地面气压值的高低 | B.下垫面摩擦力的大小 |
C.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 D.海域深浅与而积大小 |
A.地理信息系统 | B.卫星遥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雷达预警 |
台风“山竹”2018 年 9 月 16 日在广东海宴镇登陆。图为台风“山竹”登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台风“山竹”到达海宴镇后继续西进,受其影响 玉林
①风速减弱 ②风向偏南
③气压降低 ④雨势增强
【小题2】受台风“山竹”影响,受灾山区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小题3】在监测台风“山竹”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了解
①雨涝灾害范围 ②地质灾情
③受灾人员数量 ④经济损失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台风“山竹”到达海宴镇后继续西进,受其影响 玉林
①风速减弱 ②风向偏南
③气压降低 ④雨势增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A.风暴潮 | B.洪水 | C.泥石流 | D.地震 |
①雨涝灾害范围 ②地质灾情
③受灾人员数量 ④经济损失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