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一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 |
B.②一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 |
C.③一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
D.④一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 |
A.甲一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 |
B.乙一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 |
C.丙一河流凸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 |
D.丁一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 |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为一组剪纸作品。

甲原生景观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降水丰沛,径流量大且稳定 | B.地表崎岖,水能丰富 |
C.冬季温和,常绿硬叶林广布 | D.河网密布,水运便利 |
材料一:三江平原昔日是以“北大荒”文明的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为我国有名的稻米城,大米输出量占全国的15%,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新天府评选中成为明星,最终排名第六位。
材料二: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大分布区,见下图。

(1)读图说出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沼泽形成原因。
(2)三江平原现在沃野千里,其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分析该区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

【小题1】据图可知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大气污染
③植被破坏 ④水体污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①百万移民,使三峡市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减小 ②三峡工程首要作用是防洪,其次是发电等
③使洄游鱼类在中下游自然繁殖成功,不影响生态 ④对三峡库区产生新的旅游景观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0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 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 |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海运便利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 | B.广阔的经济腹地 |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

【小题1】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
A.最快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藏、贵 |
B.最慢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晋、辽 |
C.东部经济带各省区快于西部经济带各省区 |
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南多北少 |
①贵州、江西面临资源枯竭 ②江苏、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③北京、上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④黑龙江、辽宁产业升级困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疏解首都面临的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下图为京津冀城镇体系与三小时交通经济圈规划图。
(2)说明京津冀一体化可能给河北省带来的有利影响。
(3)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小题1】“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 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 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l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 |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 时间 |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劳动密集型 | 资源密集型 | 资金技术密集型 | ||
2001~2005 | -2.35 | 0.87 | 0.52 | 2001~2013 | 1.51 | 0.66 | -0.08 |
2006~2010 | -1.10 | 2.13 | 1.35 | ||||
2011~2013 | 0.88 | 0.21 | 1.31 |
【小题1】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
A.技术密集型行业 | B.资源密集型行业 |
C.资金密集型行业 | D.劳动密集型行业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
土壤有机质(SOM)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其中黑河中游流域的湿地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土层深度(cm) | 土壤有机碳(g/kg) | |
高草植被 | 低草植被 | |
0-10 | 14.80 | 10.35 |
10-20 | 11.93 | 8.23 |
20-40 | 8.25 | 6.44 |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4)根据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原理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