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下图示意我国东线放蜂线路。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蜂农迁徙放蜂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
【小题2】蜂农沿图示路线放蜂途中最可能遇到的是

【小题1】影响蜂农迁徙放蜂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
A.光照 | B.气温 | C.降水 | D.市场 |
A.在闽粤遇山洪冲走蜂箱 | B.在皖南遇梅雨滴蜜无收 |
C.在华北遇干旱蜜源减少 | D.在东北遇初霜蜜蜂挨冻 |
我国农业部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拟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 000万亩,主要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集中的“镰刀弯”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2015年这一区域玉米种植面积约1.56亿亩,比2005年增加了7 000多万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近期我国农民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直接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耕地减少 | B.玉米价格 |
C.气候变化 | D.生产成本 |
A.玉米生产快速发展 |
B.玉米消费需求不足 |
C.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 |
D.玉米质量明显下降 |
A.东北冷凉地区低温冷害、早霜 |
B.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壤退化、沙化 |
C.西北风沙干旱区干旱、日温差大 |
D.西南石漠化地区干旱、地形复杂 |
第六产业”是第一、二、三产业相加(1+2+3)或相乘(1×2×3),正好都等于6,故名“第六产业”。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还从事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农家乐和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多元化经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农村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作用是
【小题2】下列最适宜发展“第六产业”的地区是
【小题3】.“第六产业”不包括的行业是
【小题1】.农村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作用是
A.发展农村经济 | B.改善农产品质量 |
C.推动城市化进程 | D.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
A.三江平原小麦种植区 | B.南疆棉花种植区 |
C.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区 | D.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园 |
A.种植业 | B.旅游业 | C.金融业 | D.加工业 |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下面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和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中,对应正确的是( )
【小题2】甲、乙两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小题3】丙、丁两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征是(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e | B.乙——b |
C.丙——a | D.丁——d |
A.地广人稀 | B.靠近市场 |
C.交通便利 | D.劳动力充足 |
A.机械化程度 | B.水利工程量大 |
C.投入劳动力多 | D.受市场影响大 |
读墨西哥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某区域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根据图中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影响南北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2】目前该国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广泛播种水稻,以下哪个不是其大规模播种水稻的原因

【小题1】根据图中农作物分布图分析影响南北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 B.土壤 | C.热量 | D.光照 |
A.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 | B.劳动力充足 |
C.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喜食稻米 | D.气候适宜水稻种植 |
下面为四幅农业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A.气候 | B.地形 | C.土壤 | D.交通 |
A.甲农业生产过程精耕细作,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
B.乙农业与市场联系密切,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
C.丙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较小 |
D.丁农业生产活动分散,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小题2】影响②地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1】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商品谷物农业 | B.混合农业 | C.水稻种植业 | D.种植园农业 |
A.劳动力 | B.生产机械化水平 | C.市场 | D.科技水平 |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四个区域中农业地域类型与下表中Q地相似的是

Q地农民平均年收入构成情况
【小题2】关于四个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3】关于四个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四个区域中农业地域类型与下表中Q地相似的是

Q地农民平均年收入构成情况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甲—草场茂密,光、热不足 | B.乙—水热条件好,稻田广布 |
C.丙—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平原面积大 | D.丁—限制农业发展条件水源不足 |
A.甲——粮食商品率高 | B.乙——机械化水平高 |
C.丙——水利工程量大 | D.丁——市场适应性弱 |
上海郊区顾某一家有7口人,2007年之前种0.5公顷地;2008年承包10公顷农田,建起家庭农场;2009年起,用部分承包地,建了年上市1500头肉畜规模的生态养殖基地,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养殖基地畜粪便连续还田2年后,顾某农场与其他单纯粮食家庭农场相比较,每公顷种粮化肥成本降低20%,粮食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2010年其全年种养收入超过18万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该家庭农场农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
【小题2】种养相结合的家庭农场生产方式
【小题1】该家庭农场农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
A.土地流转 | B.人口减少 | C.开垦荒地 | D.生态好转 |
A.化肥用量会提高 | B.土壤矿物质渐增加 |
C.市场适应性增强 | D.农业科技投入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