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东北三省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中对东北三省的描述,对上图中空白框中内容对B地区的描述。
(2)东北地区不断刷新水稻种植北界,试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有利气候条件。
(3)B地区相对于东北地区,其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1)参照图中对东北三省的描述,对上图中空白框中内容对B地区的描述。
(2)东北地区不断刷新水稻种植北界,试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有利气候条件。
(3)B地区相对于东北地区,其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分别是什么?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西北部有柴达木盆地。青海省年较差比较大,自然条件极其复杂,农业地域差异非常明显,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青海省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和青海省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材料三:门源地形图。
(1)描述青海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门源有近万亩油菜花种植地,每年7月份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去观赏。请分析门源种植油菜花的优势区位。
(3)请根据以上材料具体分析青海省农业地域差异显著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暑期对南美三国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察,考察线路如图所示。

材料二 下图为圣地亚哥、圣路易斯和蒙得维的亚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

(1)考察过程中发现圣地亚哥的自然带是_____,从圣地亚哥到圣路易斯体验到的最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
(2)①山峰雪线高度处于一年中最_____(高、低)值,研学小组翻过①山峰测量发现西坡雪线高度比东坡_____(高、低),主要原因是______。
(3)考察小组看到②地牧场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试简析该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___。
(4)阿根廷和乌拉圭首都设置在沿海港口城市,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
材料一 我国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暑期对南美三国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察,考察线路如图所示。

材料二 下图为圣地亚哥、圣路易斯和蒙得维的亚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

(1)考察过程中发现圣地亚哥的自然带是_____,从圣地亚哥到圣路易斯体验到的最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
(2)①山峰雪线高度处于一年中最_____(高、低)值,研学小组翻过①山峰测量发现西坡雪线高度比东坡_____(高、低),主要原因是______。
(3)考察小组看到②地牧场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试简析该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___。
(4)阿根廷和乌拉圭首都设置在沿海港口城市,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
新几内亚岛是世界 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4884 m,为大洋洲最高点。下图为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简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岛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
【小题2】新几内亚岛上兼有耐寒和喜暖湿的物种,其主要原因是
【小题3】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该国大量种植橡胶,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小题1】该岛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
A.干热 | B.湿热 | C.干冷 | D.湿冷 |
A.气温日较差大 | B.地处热带,有寒流流经 |
C.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 D.处于动物迁徙的路线上 |
A.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 | B.橡胶林保护地表,水土流失减弱 |
C.森林面积增大,抑制全球变暖 | D.破坏原生态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 |
将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剪下,并将根系完整挖出,除去黏附的土壤,烘干(80℃)至恒重,称量样品烘干重量,可以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生物量。读新疆某地荒漠与农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较图,该地荒漠地下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 B.根系发达![]() | C.水分充足![]() | D.植物繁茂 |
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形成了新疆独特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在地理学中被称为( )
【小题2】下列地区与搬迁季节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小题3】上述现象的产生体现了( )
【小题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在地理学中被称为( )
A.迁移农业 | B.混合农业 | C.游牧业 | D.乳畜业 |
A.山前平原—夏季 | B.高山—春季 |
C.河谷低地—冬季 | D.沙地—秋季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非地带性现象 |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图左)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图右)

材料二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
(1)分析古印加文明源地分布于秘鲁山区的原因。(6分)
(2)简要分析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梯田为主,用石块垒成的原因。(6分)
(3)比较a、b两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原因。(8分)
(4)中安第斯山区农民仍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粮食不能自给,试分析该地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不利条件。(6分)
材料一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图左)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图右)

材料二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
(1)分析古印加文明源地分布于秘鲁山区的原因。(6分)
(2)简要分析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梯田为主,用石块垒成的原因。(6分)
(3)比较a、b两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原因。(8分)
(4)中安第斯山区农民仍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粮食不能自给,试分析该地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不利条件。(6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里海东岸到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前4000年以来,沿线的环境演化和农业文明变迁明显。通过考古发现的不同年代相关证据,可用于探索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及其进程。丝绸之路沿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黍、大麦和小麦。粟黍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是西亚驯化的生物。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巴里坤湖是东天山北麓的高原湖泊,面积最大时达800多平方公里。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和巴里坤湖附近遗址数量、有机质含量及湿度的变化。

(1)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进程加速最明显的时期,找出判断的证据。
(2)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丝绸之路沿线逐渐形成“小麦/大麦一粟黍一畜牧业的混合型绿洲农业”的生产模式,分析其原因。
(3)在巴里坤湖附近发现的遗址中,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元年期间的遗址较多且数量稳定,推测其原因。
从里海东岸到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前4000年以来,沿线的环境演化和农业文明变迁明显。通过考古发现的不同年代相关证据,可用于探索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及其进程。丝绸之路沿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黍、大麦和小麦。粟黍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是西亚驯化的生物。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巴里坤湖是东天山北麓的高原湖泊,面积最大时达800多平方公里。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和巴里坤湖附近遗址数量、有机质含量及湿度的变化。

(1)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进程加速最明显的时期,找出判断的证据。
(2)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丝绸之路沿线逐渐形成“小麦/大麦一粟黍一畜牧业的混合型绿洲农业”的生产模式,分析其原因。
(3)在巴里坤湖附近发现的遗址中,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元年期间的遗址较多且数量稳定,推测其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l)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2)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3)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l)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2)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3)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环境,气温在5 ℃以下易受冻害。我国西双版纳(下图)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68%,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自1953年科研人员在当地试种橡胶取得成功开始,西双版纳逐步发展为我国橡胶生产重点地区。早期当地单一种植橡胶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胶林+中草药”“胶林+茶树”等经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分析西双版纳成为我国橡胶重点产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早期单一种植橡胶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说明林下经营模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因。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环境,气温在5 ℃以下易受冻害。我国西双版纳(下图)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68%,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自1953年科研人员在当地试种橡胶取得成功开始,西双版纳逐步发展为我国橡胶生产重点地区。早期当地单一种植橡胶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胶林+中草药”“胶林+茶树”等经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分析西双版纳成为我国橡胶重点产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早期单一种植橡胶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说明林下经营模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