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小题2】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小题3】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

【小题1】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A.单位面积产量低 | B.劳动力投入大 |
C.种子成本高 | D.技术要求高 |
A.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 B.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
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 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
A.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 B.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
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参喜冷凉,不耐旱,忌强光照射,怕水涝,对土壤肥力消耗大,是一种名贵中草药材。野山参生长周期长达70-150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地区,随着森林破坏,东北野山参几乎绝迹。东北地区人工种参约有400多年历史,5-6年可收获一次。
材料二 下图示意东北野人参分布图。
(1)分析东北野生人参分布区域适宜人参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东北地区野山参几乎绝迹的原因。
(3)有人建议人参产区的农民扩大人参种植规模,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人参喜冷凉,不耐旱,忌强光照射,怕水涝,对土壤肥力消耗大,是一种名贵中草药材。野山参生长周期长达70-150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地区,随着森林破坏,东北野山参几乎绝迹。东北地区人工种参约有400多年历史,5-6年可收获一次。
材料二 下图示意东北野人参分布图。

(1)分析东北野生人参分布区域适宜人参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东北地区野山参几乎绝迹的原因。
(3)有人建议人参产区的农民扩大人参种植规模,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小题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小题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 B.四川盆地 |
C.雷州半岛 | D.华北平原 |
A.热量和土壤 | B.地形和水分 |
C.光照和湿度 | D.积温和降水 |
如图所示区域中汉特-曼西自治区位于俄罗斯中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中心,在北纬58度—66度之间,森林茂密,25000个湖泊分布在森林和沼泽之间, 由于位于乌拉尔山脉东坡,向北极地区敞开,冬季冰雪覆盖,严寒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一月平均气温-18℃至-24℃,冰雪期为十月底至来年五月初,持续180天—200天。六月平均气温15.7度至18.4度,仍有霜冻。全年日照时间1600小时—1900小时,植物生长期80天—115天。而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小题2】图示区域政府发展该项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小题3】图示区域政府为何要大力扶持基地建设

【小题1】图示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光照 | B.水分 | C.热量 | D.土壤 |
A.劳动力成本低 | B.能源供应充足 | C.种植历史悠久 | D.生产技术先进 |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 | D.减少蔬菜对外依赖 |
下图中岛屿上鸟类众多;岛农长期种植甘蔗,蔗糖生产是该岛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该岛蔗糖单产下降,总产量也下降,蔗农收入减少。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与该岛屿最接近的大陆为
A.亚欧大陆 | B.澳大利亚大陆 |
C.南极大陆 | D.美洲大陆 |
A.光照 | B.热量 |
C.降水 | D.洋流 |
A.种植粗放,土壤肥力下降 | B.旅游业规模扩大 |
C.糖厂增多,原料被抢夺 | D.退耕还林,禁止种植甘蔗 |
河西走廊,视野里连绵延伸着两条“带子”,一条是绿意盎然的绿洲农业带,一条是苍凉土黄的戈壁沙漠带。河西走廊玉米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商品性好,已经成为“种子生产最佳的理想王国”和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占有全国大田用种量的半壁江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种子生产最佳的理想王国”主要得益于( )
【小题2】该地秋季玉米收完后秸秆保留在耕地中,有利于( )
【小题3】对比河西走廊,我国东北地区杂交玉米种子试验基地的突出优势为( )
【小题1】“种子生产最佳的理想王国”主要得益于( )
A.环境相对封闭 | B.水源比较丰富 | C.热量比较充足 | D.土壤相对肥沃 |
A.增加土壤肥力 | B.防止水分蒸发 | C.减弱风力侵蚀 | D.节省劳动力 |
A.自然灾害少发 | B.临近消费市场 | C.耕地面积辽阔 | D.机械化水平高 |
中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不平衡,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的不平衡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对农村来说A.消除了人多地少矛盾 | B.缓解了劳动力短缺 |
C.降低了土壤肥力 | D.加大了水利工程量 |
A.河套平原 | B.华北平原 | C.东北平原 | D.成都平原 |
据材料回答下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 | B.柴达木盆地 | C.藏南谷地 | D.渭河平原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高粱属一年生草本作物,喜温,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20~30 ℃,温度偏低不利于生长;生长期充足的光照对高粱的生长发育具有主导作用。
贵州茅台镇利用本地糯高粱酿酒的历史悠久,所酿茅台酒被誉为“中国国酒”。酿酒严格按照节气: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原料要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发酵后取酒。从投料到出酒,至少需五年。酒发酵过程中,糟醅充分与空气接触,是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实践证明,即使完全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离开了茅台镇,也酿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
近年来上千酒厂在茅台镇集聚,每年产酒量高达几万吨。因此茅台镇又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目前茅台镇及周边、赤水河上游的环境,让人堪忧。

(1)简析茅台镇适宜高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
(2)长期实践证明“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试分析茅台镇适宜酿制优质白酒的条件。
(3)说明近些年来,上千酿酒厂在茅台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原因。
(4)随着酒厂数量的增加,茅台镇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此怀仁市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以国酒为代表的酿酒业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你赞同还是反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高粱属一年生草本作物,喜温,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20~30 ℃,温度偏低不利于生长;生长期充足的光照对高粱的生长发育具有主导作用。
贵州茅台镇利用本地糯高粱酿酒的历史悠久,所酿茅台酒被誉为“中国国酒”。酿酒严格按照节气: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原料要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发酵后取酒。从投料到出酒,至少需五年。酒发酵过程中,糟醅充分与空气接触,是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实践证明,即使完全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离开了茅台镇,也酿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
近年来上千酒厂在茅台镇集聚,每年产酒量高达几万吨。因此茅台镇又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目前茅台镇及周边、赤水河上游的环境,让人堪忧。

(1)简析茅台镇适宜高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
(2)长期实践证明“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试分析茅台镇适宜酿制优质白酒的条件。
(3)说明近些年来,上千酿酒厂在茅台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原因。
(4)随着酒厂数量的增加,茅台镇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此怀仁市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以国酒为代表的酿酒业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你赞同还是反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小题2】下列属于甲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的是( )

【小题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
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
C.丙——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
D.甲——城郊乳畜业 |
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B.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 |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