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空气流动困难,因此加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城市通风系统中“作用空间”指需要改善风环境或降低污染的地区,是“城市中心区”;“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地区,是“城郊区”(一般有较密的绿色植被);“通风廊道”则是将空气由“补偿空间”引导至“作用空间”的连接通道。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小题2】规划城市通风廊道,首先应( )
【小题3】城市通风廊道应( )
【小题1】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
A.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 B.加强城郊热力环流 |
C.降低风沙天气频率 | D.完善城市功能分区 |
A.确定“补偿空间”位置 | B.调查城市人口密度 |
C.明确城市盛行风向 | D.统计污染源分布区 |
A.远离主要道路 | B.严控建设规模 |
C.限制车辆通行 | D.靠近下风地带 |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中,左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右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有 ( )
【小题2】建设植被浅沟后,对有图说法正确的是 ( )

【小题1】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有 ( )
A.增加水资源 | B.缓解城市内涝 | C.造成地面沉降 | D.加重热岛效应 |
A.a、b之间的气压差减小 | B.a表示城市气压,城市内上升气流减弱 |
C.b表示城市气压,城市内上升气流增强 | D.c、d之间的气压差扩大 |
下图所示为城市的一种路面状况,其水泥砖块之间留有种草的圆孔,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相比普通路面,该路面有利于
【小题2】雪后有草的圆孔部分较水泥砖块部分融雪慢,其原因是圆孔内的枯草比水泥砖块

【小题1】相比普通路面,该路面有利于
A.增加地表径流 | B.减弱下渗作用 | C.增加地下径流 | D.降低大气湿度 |
A.导热性能较好 | B.表面温度较高 | C.储有更多的热量 | D.受热增温较慢 |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2005年和2015年同时段的成都热岛效应温度场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气温,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据图判断 ( )
【小题2】图中温度场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小题1】据图判断 ( )
A.图甲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人口最密集 |
B.图乙中城郊之间最大温差为4 ℃ |
C.两图相比,二环路内温度变幅最大 |
D.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增强 |
A.改造城区下垫面,调节热量收支状况 |
B.昼夜温差加大,雨岛效应增强 |
C.雾霾天气加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
D.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圈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表示的。读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表明
【小题2】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透水砖

【小题1】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表明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 B.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
C.城市热岛强度,夏季强于冬季 | D.22时至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强度大 |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透水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 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 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材料三 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近地面下午4时的气温差。
(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2)指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下面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他们所在城市的相关信息。
材料一 该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

材料二 该城市1990年和2010年土地覆盖百分比。

材料三 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近地面下午4时的气温差。
时间 | 1月 | 2月 | 7月 | 10月 | 全年平均 |
气温差/℃ | 5.2 | 6.0 | 5.4 | 6.0 | 5.5 |
(1)结合地形和植被状况,分析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2)指出土地利用的变化给该城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近地面污染物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雾是恶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品。据統计,重庆年均雾日37.2天(1973—2010年),自20世纪90年代起,重庆主城区日天数呈减少趋势。图示为平均气温增加1℃,重庆各站雾日变化国(单位:天)。
【小题1】重庆大雾形成后持久不散,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 B.白天地面辐射强 |
C.位于盆地,大气比较稳定 | D.植被茂密,空气洁净 |
A.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增强 | B.城市规模扩大,河湖减少 |
C.城市绿地增多,环境污染减少 | D.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 |
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现象。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
【小题2】图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热岛效应现象的是()


【小题1】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
A.绿地面积 | B.建筑物面积 | C.工业化程度 | D.人口数量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材料三:下图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 年平均降水量 |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 年平均蒸发量 |
城市中心区 | 675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区 | 644.5 | 267 | 96 | 171 | 377.5 |
材料三:下图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