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据统计,全世界 85%的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泥炭主要分布在
【小题2】低纬度地区泥炭分布少的原因是
【小题1】泥炭主要分布在
A.亚寒带针叶林带 | B.常绿硬叶林带 | C.常绿阔叶林带 | D.冰原带 |
A.植物生长量低 | B.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 |
C.缺少堆积条件 | D.气候干旱 |
下图为某地理事物相对数(最大为1)随经度变化的全球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地理事物最可能为
【小题2】造成东经90°附近该事物分布数量显著大于西经90°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1】该地理事物最可能为
A.水域 | B.森林 | C.冻土 | D.城市 |
A.纬度 | B.降水 | C.洋流 | D.地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植物由于组织结构不同、生长季节和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这些特征在遥感影像中都可以表现出来。
材料二 下图为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进行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 特征,并由此区分植被类型。
(2)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分布进行调查的突出优点是什么?
(3)图中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图示地区分布有立体农业,试分析发展这一农业模式的好处。
材料一 不同植物由于组织结构不同、生长季节和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这些特征在遥感影像中都可以表现出来。
材料二 下图为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进行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 特征,并由此区分植被类型。
(2)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分布进行调查的突出优点是什么?
(3)图中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图示地区分布有立体农业,试分析发展这一农业模式的好处。
读图“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一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回答问题。

【小题1】该山地分布在:
【小题2】北坡比南坡:
【小题3】图中公路:

【小题1】该山地分布在:
A.高原山地气候区 | B.温带季风气候区 |
C.温带沙漠气候区 | D.温带大陆气候区 |
A.光照强 | B.坡度陡 | C.水分多 | D.林地少 |
A.直达运输为主 | B.沿线多喀斯特地貌 |
C.为青藏公路的一部分 | D.沿线盛产甘蔗 |
下图是地中海某岛屿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岛的地形、地势基本特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岛屿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影响卡利亚里到奥尔比亚铁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 ___和________,该铁路长度最接近_________千米。(填字母)
(4)图中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是___________区域,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该岛的地形、地势基本特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岛屿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影响卡利亚里到奥尔比亚铁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 ___和________,该铁路长度最接近_________千米。(填字母)
A.120 | B.260 | C.400 | D.54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小题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小题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
A.③、①、② | B.③、②、① | C.①、②、③ | D.①、③、② |
纳马夸兰地区气温高,降水少,干湿季交替明显,雨季短暂,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内植物“王国”。下图为纳马夸兰地区图,图中甲地附近的沿海浅滩上聚集看上万只火烈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小题2】当地多肉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大约是
【小题3】甲地沿海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小题1】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昼夜温差大 | B.干旱的气候 | C.径流量丰富 | D.多雾的环境 |
A.1-2月 | B.4-5月 | C.7-8月 | D.10-11月 |
A.气候温暖,利于繁殖 | B.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
C.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 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白鹤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选择在河流、湖泊、水塘、水渠、沼泽地附近的稀疏树木上筑巢。

材料二 荷兰广大地区原多为沼泽地,长期以来,荷兰人民用风车排水,在海边开拓大量土地,发展现代高产农业。欧洲白鹳在荷兰的分布范围却一直不断缩小。
(1)简述欧洲白鹳回迁时,依次经过的植被类型(重复部分不用填写),并指出体现的是何种地域分异。
(2)分析①地成为欧洲白鹳越冬地的主要原因。
(3)分析荷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将大量沼泽排水改为农田,发展高产农业对荷兰欧洲白鹳种群规模的影响。
材料一 欧洲白鹤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选择在河流、湖泊、水塘、水渠、沼泽地附近的稀疏树木上筑巢。

材料二 荷兰广大地区原多为沼泽地,长期以来,荷兰人民用风车排水,在海边开拓大量土地,发展现代高产农业。欧洲白鹳在荷兰的分布范围却一直不断缩小。
(1)简述欧洲白鹳回迁时,依次经过的植被类型(重复部分不用填写),并指出体现的是何种地域分异。
(2)分析①地成为欧洲白鹳越冬地的主要原因。
(3)分析荷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将大量沼泽排水改为农田,发展高产农业对荷兰欧洲白鹳种群规模的影响。
下列叙述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珠穆朗玛峰南坡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 |
B.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 |
C.从大兴安岭森林到内蒙古草原再到新疆荒漠的自然景观变化 |
D.从广州到哈尔滨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