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某同学设计“森林之旅”,探秘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上图中能够探秘最多森林种类的路线是
【小题2】影响图中甲路线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1】上图中能够探秘最多森林种类的路线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水分 | B.海拔 | C.热量 | D.地势 |
读世界某区域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两地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 ___________、 __________。
(2)①自然带的分布打破了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延伸到赤道附近。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3)概括城市聚落③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图中①、②两地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 ___________、 __________。
(2)①自然带的分布打破了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延伸到赤道附近。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3)概括城市聚落③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①处自然带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小题2】③自然带

【小题1】与①处自然带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山地迎风坡 | B.寒流 | C.暖流 | D.大气环流 |
A.高温多雨,森林茂密 | B.草原广阔,水草丰美 |
C.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 D.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
读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从甲山到丁山,山麓自然带(基带)的变化反映了
【小题2】甲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较丁山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从甲山到丁山,山麓自然带(基带)的变化反映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A.海拔高 | B.纬度低 | C.降水多 | D.蒸发小 |
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东西坡积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10℃积温最小处出现的高度大约是( )
【小题2】下列对图中山脉东坡到最高峰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10℃积温最小处出现的高度大约是( )
A.海拔1100米左右 | B.海拔800米左右 | C.海拔600米左右 | D.海拔200米左右 |
A.随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加 |
B.随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减少 |
C.随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
D.随高度的增加先变化不大,后降水量明显增加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材料二 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左图)
材料三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右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
材料一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材料二 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左图)
材料三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右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
【小题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③陆地环境各要素可以孤立存在和发展④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D.温带荒漠带 |
A.纬度地带性 | B.经度地带性 | C.垂直地带性 | D.非地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