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 线,ST、S′T′为极圈。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


A.∠XOF | B.∠TOF | C.∠FON | D.∠TON |
四季更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 | B.黄赤交角的存在 |
C.地球公转时有时距离太阳近,有时距离太阳远 | D.地球自转时,地轴永远对着北极星 |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图反映了: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公转方向;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其中正确的是( )
【小题2】运用此图可以正确解释( )

【小题1】此图反映了: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公转方向;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⑤ |
A.地球公转周期为365日 |
B.黄赤交角为23°26′ |
C.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 |
D.北极点极昼的天数多于南极点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若图中α为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1】若图中α为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 B.地球上的生物将消失 |
C.兰州始终昼长夜短 | D.海陆风将消失 |
A.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66°34′ |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
D.南北极圈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 |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读图思考,北京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
【小题2】由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嘉峪关( )

【小题1】读图思考,北京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
A.谷雨与立夏 | B.小满与大暑 |
C.雨水与处暑 | D.立冬与立秋 |
A.昼长不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 |
B.昼长先增长后缩短,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 |
C.日出越来越晚,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
D.日落越来越晚,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
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到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温带的范围减小 |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
C.南北极点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增加 |
D.7月,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
下图是“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小题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小题3】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时,会出现以下哪种情况 ( )

【小题1】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④ | B.③ | C.② | D.① |
A.冬至 | B.秋分 | C.夏至 | D.春分 |
A.寒带范围扩大 | B.地球上无昼夜更替现象 |
C.同一经线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 D.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不变 |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小题2】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

【小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B.长江口河道右偏 |
C.地方时差 | D.昼夜更替 |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小题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小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 | B.地球上寒带的范围缩小 |
C.地球上发生极昼、极夜范围缩小 | D.地轴的倾斜角度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