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平直河道处的截面图(面向河流下游),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河流位于( )
A.南半球B.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
【小题2】若该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为了防洪,需加固的河岸是( )
①左岸    ②右岸    ③北岸    ④南岸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小题3】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由图中A点到E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   )
A.恒星年B.恒星日C.回归年D.太阳日
【小题2】P点正午时阳光能直射深井井底的现象一年内有(    )
A.一次B.两次C.无D.多次
【小题3】一年内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且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大的区间为(    )
A.A→BB.B→CC.C→DD.D→E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南半球某日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晚。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D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地。
(2)这一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______(远或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快或慢)。
(3)此时D地正好位于______(晨或昏)线上,其昼长为______小时。
(4)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
(5)这一天,桂林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此后两个月内,桂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增大或减小)。
当前题号: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从北极上空垂直俯视轨道平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A、B、C、D四地中,近日点位于_____点,每年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位于_____点,每年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
(2)A、B、C、D四地中日地距离比较,由远及近的排列依次是_____。
(3)A、B、C、D四地中,地球公转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依次是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1519年9月)到南美洲南端(1520年10月)期间
A.船上测得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减小又变大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又变快
C.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D.船队经过地点地球自转速度一直不变
【小题2】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用了3年时间,1522年回到西班牙,据航海日志逐日记录为7月9日周四,可上岸当地人却说是7月10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船上白昼比西班牙的白昼略长
B.船上白昼比西班牙的白昼略短
C.越过日界线应该减l天而西班牙人没有减
D.逆地球自转方向航行造成的假象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巨大,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创造了24节气,在春秋时就确定了回归年周期约为365又1/4天。《后汉书·律历志》说:“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

这段话告诉我们,历法基本数据的产生,来自于立圭表测影。选择影子最长的时刻作为计算起点,从这个时刻起,影长逐渐变短又变长,为1年。但相应正午的影子却没有完全回复到原来的长度,需要经过4周年,也就是1461日,表影长度才能大致复原。用4去除1461,得出来的就是1年的具体天数。

(1)回归年周期_______

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C.可由连续一年逐日立杆测影,取影子最长的两天之时间间隔确定

D.即相邻两年冬至节气时刻的时间间隔

(2)古代国都钦天监的官员,利用圭表测出冬至的方法来确定回归年周期,从原理上讲就存在一定困难,导致误差。

请你列出此法可能的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用考虑古今制造圭表技术的差别导致的误差)

农历兼顾了地球相对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农历每月从初一到十五再到三十与月相对应。因为月相变化周期为29.5天,故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3)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均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下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则地球公转角度约_______°,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_______天。(保留1位小数)

(提示:可借鉴恒星日、太阳日的解释方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1°/天)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