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A.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
B.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 |
C.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等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
D.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
关于光电效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形成的光电流越强 |
C.能否产生光电效应现象,决定于入射光光子的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金属的逸出功 |
D.用频率是![]() |
2019年10月31日,重庆半导体光电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转型为自主研发,下列有关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单色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只要光足够强就能发生光电效应,与频率无关 |
B.任何金属都存在截止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
C.若某单色光照在金属表面已发生光电效应,不改变光强的条件下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形成的饱和光电流将随之增大 |
D.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大,要使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的动能减为零所需反向电压就越小 |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汤姆孙通过实验发现了质子 |
B.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 |
C.德布罗意认为一切物体都有波粒二象性 |
D.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数应,是因为光的强度太弱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B.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
C.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 |
D.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
E.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的运动动能减小 |
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若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4.54eV的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能辐射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
B.氢原子辐射的光子都能使钨发生光电效应 |
C.氢原子辐射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 |
D.钨能吸收两个从n=4向n=2能级跃迁的光子而发生光电效应 |
三束单色光1、2和3的波长分别为λ1、λ2和λ3(λ1>λ2>λ3).分别用这三束光照射同一种金属.已知用光束2照射时,恰能产生光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光束1照射时,不能产生光电子 |
B.用光束3照射时,不能产生光电子 |
C.用光束2照射时,光越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越多 |
D.用光束2照射时,光越强,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
如图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4.27,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5).由图可知:


A.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4.27×1014Hz |
B.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5.5×1014Hz |
C.该图线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是普朗克常量 |
D.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eV |
研究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用光强相同的黄光和蓝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U1和U2,产生的光电流I随光电管两端电压U的变化规律如图(b)所示.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黄光和蓝光的频率分别为ν1和ν2,且ν1<ν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U1>U2 |
B.图(b)中的乙线是对应黄光照射 |
C.根据题述条件无法算出阴极K金属的极限频率 |
D.用蓝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U2 |
如图甲所示为某实验小组成员研究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遏止电压随照射光频率变化关系的实验装置,图乙为实验得到的遏止电压随照射光频率变化的关系图象,电子的电荷量e=1.6×10-19 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电流计G的示数为零 |
B.由图乙得普朗克常量为6.4×10-33 J·s |
C.由图乙可知,该金属的极限频率为5.0×1014 Hz |
D.当照射光的频率为17.5×1014 Hz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3.2×10-19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