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川缩略图和泸州气候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四川省主要由两个地形区组成,填出下列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_ B._________
(2)四川的人口总数居西部第_____ 位。图中①表示四川的省会城市,该城市的名称是___________ 。图中③表示泸州,泸州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
A. 夏季,四川西部的气温高于东部的气温。
B. 四川是天府之国,因此几乎不发生自然灾害。
(4)四川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容易发生______________ 灾害。(至少写3种)

(1)四川省主要由两个地形区组成,填出下列地形区名称:A.
(2)四川的人口总数居西部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夏季,四川西部的气温高于东部的气温。
B. 四川是天府之国,因此几乎不发生自然灾害。
A.四川的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 |
B.四川盆地全部位于四川省境内。 |
为减少和降低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的损失,必须做好防范震中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工作。请阅读“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震区(局部)地形图”,回答以下小题。

【小题1】关于该局部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小题2】(小题2)乐山中心城区与区域内最高处四姑娘山顶峰相对高度
【小题3】(小题3)多种原因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防范两个震中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工作。图中信息最直接反映了做好防范工作的哪个原因。

【小题1】关于该局部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104°E以东为平原 | B.山地面积广 |
C.30°N以南山地、丘陵为主 | D.起伏大 |
A.<5750米 | B.≥5750米 | C.>5750米 | D.>6750米 |
A.多暴雨,碎屑物易形成流体 |
B.植被少,碎屑物裸露 |
C.岩石破碎,地表不稳 |
D.等高线密集,地形陡峭,地表物质易下落 |
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年4月20日8时2分,芦山县又发生7.0级大地震。

(1)与四川省接壤的省、区中,出图中标注出的外,还有西藏自治区和 省。
(2)在芦山卫星地图上,量得芦山地震中心(震中)与成都市的图上距离是6厘米,这幅卫星图片的数字是比例尺是 。
(3)汶川和芦山都位于 (地形区名称)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带上,这里多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地带。
(4)就发展农业的条件而言,位于四川省中部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有利于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而四川省的西部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则更适合发展 业。
继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年4月20日8时2分,芦山县又发生7.0级大地震。

(1)与四川省接壤的省、区中,出图中标注出的外,还有西藏自治区和 省。
(2)在芦山卫星地图上,量得芦山地震中心(震中)与成都市的图上距离是6厘米,这幅卫星图片的数字是比例尺是 。
(3)汶川和芦山都位于 (地形区名称)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带上,这里多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地带。
(4)就发展农业的条件而言,位于四川省中部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有利于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而四川省的西部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则更适合发展 业。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四川汶川(30.6°N,103.3°E)发生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周边地质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截止到5月17日,全国各地支援灾区捐款捐物总价值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地震发生地区位于( )
【小题2】地震发生时,东半球所处区域( )
【小题3】地震发生地区当天与下列几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的是( )
【小题4】该地震使震中附近河流沿岸多处发生滑坡崩塌,致使河流堵塞,其最大潜在威胁是( )
【小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1】地震发生地区位于( )
A.季风区和非季风过渡地带 |
B.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
C.长江支流岷江与干流交汇处 |
D.亚欧板块内部的川西高原附近 |
A.全部处在5月12日 | B.大部分处在5月12日 |
C.少部分处在夜半球 | D.大部分处在夜半球 |
A.1月28日 | B.4月15日 | C.8月3日 | D.10月17日 |
A.滑坡体与河水一起形成泥石流 |
B.土坝堵塞河道,上游水位上涨,易诱发地震 |
C.土坝不牢,跨坝后洪水飞泻直下,危及下游地区 |
D.多处堰塞湖拦水,致使下游地区干旱缺水 |
A.震后灾区的光缆干线网和微波干线网讯中断,严重影响与灾区联系 |
B.“时间就是生命”,救灾物质主要靠航空运输到达灾区 |
C.利用对灾区全天候航空拍摄,可以全时性指导救灾 |
D.该地震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地质灾害 |
贵州境内石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贵州石灰岩分布广泛,土层厚,植被根系浅 |
B.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原有的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
C.山高坡陡,气候暖湿,降水集中 |
D.石灰岩成土过程异常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