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93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5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矫揉造作的习气,因此大家听她讲话特别高兴。
B.我们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总是吹毛求疵
C.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襄阳市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D.我确实找到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
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动物笑谈”、“回忆鲁迅先生”、“说和做”,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B.“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中华民族创造文化。
C.《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D.“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这句话是递进复句。
3.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组是(    )。
①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②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③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
④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
⑤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
A.③②④①⑤B.③②④⑤①C.②③④①⑤D.②④③⑤①

2.字词书写(共2题)

4.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错別字,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古隆中牡丹花竟相开放,习家池建筑群古仆厚重。
5.
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加点的汉字写出准确的读音。

我喜欢襄阳,也许是因为她的山水之秀,也许是因为她的人文之胜,(  )或是因为她拥的独特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  )然天成,又或者说,是因为“爰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竟是点了我的心事。

3.诗歌鉴赏(共1题)

6.
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小题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yù),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遗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皆执经垄畔以追(    )
(2)期驱豕入草不(   )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B.期驱豕入草/不顾
C.余/幼时即嗜学。D.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小题3】翻译句子。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小题4】孙期是个读书人,但他却不耻做粗鄙之事。其中,“牧豕于大泽中”是为了 ;“驱豕入草不顾”是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孙期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相同之处是什么?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抒情散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小题1】文章用“老师!老师!”做标题有何妙处?
【小题2】结合课文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小题3】选择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篇点题,领起下文,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仰和爱幕之情。
B.文中的张老师一生清贫,教书认真,子女有成、孝顺无比。
C.文章回忆我初中时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提蚜虫,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至今想起依然觉得自己很聪明,做的很有理。
D.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爱。
【小题4】请从修辞运用角度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小题5】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说。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9.
综合性学习。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拟写标语)请你围绕主题为这次活动补充宣传标语。
上联:好读书趁青春年少 
下联:_______________
(慧眼识真)下面这幅图是世界读书日的一幅宣传画,请你说说看后的感悟。

4·23世界读书日 关注世界读书日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同学们针对现代社会“读文”与“读图”的利与弊展开讨论,邀请你参加并发表观点。
甲: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形更形象,信息量大。
乙:中学生还是以读文为主,把大量的时间耗在读图上,将造成阅读水平低下。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10.
请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

来自贵州的乡村老师梁俊带领学生们在《经典咏流传》节目组演唱了袁牧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短小的诗歌沉寂了300年,却给平凡人以力量。

请以“我虽平凡,却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枫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春暖花开》这首歌是写给最美教师张丽莉的,6年过去了依然打动着我们的心。这位女教师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为了救助学生导致自己被车轮辗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这就是伟大的爱。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