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难免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情况。 |
B.胡杨林边的那潭碧水,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沙漠中心。 |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
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只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讯等先进技术,将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⑤①③②④ | B.⑤③②①④ | C.②③④①⑤ | D.②⑤①③④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
C.“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这个句子有歧义。 |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
2.字词书写- (共2题)
3.句子默写- (共1题)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达爱国热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乡念亲之情,人所共有:读《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我们知道了游子思乡情深;读《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__________”,我们感悟到了天涯游子之悲;读《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体察到诗人思亲的孤独凄凉。
4.诗歌鉴赏- (共1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
5.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 悉:______
(2)乃暮徙其军 乃: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泽兵/进至/卫南 | B.先驱/云/前有敌营 |
C.前后/皆/敌垒 | D.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小题4】准确判断敌情是取胜的前提。曹刿从“辙乱”“旗靡”中准确判断出“齐师”是真“败绩”;从选文中的“ ”语句也可看出宗泽善于分析战情。
【小题5】除准确判断敌情外,你认为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是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6.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小题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题2】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股轻柔的春风,能把炎热带出干渴的心灵;谅解是一颗种子,能让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绿。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文章议论文阅读答案《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简要回答)【小题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
【小题4】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为什么不能将第⑨段删去?
7.名著阅读- (共1题)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拚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以上文字中的“你”“他”都是 ,“我”是 。(填人名)(2)“他”对待劳动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设计活动)请根据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追寻汉字起源
(2)(甄别对联)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时,老师征集了四副活动宣传标语,这些宣传语都是对联的形式,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
A.承先启后传千年文化,继往开来扬时代精神。 |
B.抑扬顿挫听先贤教诲,方正平稳育民族精神。 |
C.横平竖直是祖先脚印,轻描淡写如历史回声。 |
D.一字一音是汉语本色,一笔一画如多彩人生。 |
(4)(探究材料)请综合探究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
朝代 | 字典辞书(部分) | 汉字字数(个) |
汉朝 | 《说文解字》 | 9353 |
宋朝 | 《类篇》 | 33190 |
清朝 | 《康熙字典》 | 47035 |
当代 | 《汉语大字典》 | 56000 |
(材料二)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媒介项目 | 报纸 | 一般书籍 | ||||
认读常用汉字数量 | 581 | 934 | 2315 | 1000 | 2000 | 3000 |
语言材料覆盖率 | 80% | 90% | 99% | 92% | 98% | 99% |
9.作文- (共1题)
题一:
蚕咬破蚕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蚕茧,你才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的蚕茧”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题二:
非洲尼日尔草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沟,非洲鲫鱼便生活在这里。天气干旱,有的河沟一夜之间水量就会减半,鲫鱼必须侧卧着一点一点向前努力游动,游向大一些的湖泊以求生存,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大概每年10月至11月之间,大草原上会有一次降雨,河沟水量大增,大部分鲫鱼停止向前游动,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丰富食物。不久,它们因河沟干涸被晒成鱼干。另外一些鲫鱼则抓住了水量充足的机会,快速向前游动,最终游入大湖实现了自保。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请先在所选题号后()画“√”再作文,若选题二,请自拟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