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如“左迁”表示升官,“右迁”表示降职。 |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
C.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
D.《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
2.字词书写- (共1题)
当地时间4月15日,一场大火让甲(A.栉风沐雨 B.风雨如晦)85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严重损毁。主塔尖在大火中倒塌,木质屋顶完全被烧毁……发自现场的照片和视频,瞬间令全世界那些钟爱卡西莫多、艾斯美拉达的情怀变得无处安放。“美丽、壮观的法国灵魂的一部分灰飞烟灭,让人无比悲痛。”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社论如此评价这场火灾,也点明了巴黎圣母院之于法国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
火势在教堂屋顶蔓延时,曾有预测说巴黎圣母院可能主体结构不保,但约500名消防员奋斗5个多小时控制住了火势,将乙 (A.损坏 B.损失)降到了最低点。重点文物在火势蔓延之前得到抢救转移,科技公司已着①(A. zhuó B. zháo)手利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数字重建。不能让大火吞shì②(A.嗜 B.噬)人类文明的记忆,珍重与保护,一样都不可少。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①处________ ②处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填入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①每年有近1300万人次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②耗时180多年建成的巴黎圣母院
③是巴黎乃至欧洲参观人数最多的名胜之一
④超过埃菲尔铁塔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A.②①④③ |
3.诗歌鉴赏- (共1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②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③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④于天子无北面⑤,所以尊师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严:尊敬。②臣:以……为臣子。③尸:祭主。④诏:召见。⑤北面:按臣子的礼节面朝北拜见君主表示尊重。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又患无硕师 (___________)
(2)或遇其叱咄 (___________)
(3)大学之礼 (___________)
(4)所以尊师也 (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
B.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
C.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
D.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小题4】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的求师之难?请简要概括。
(2)乙文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岀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棡树下晾着的一碗淸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岀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毎个节气里感知到毎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夭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遺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
B.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
C.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
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
【小题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赏析加点词语)
(2)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加点词语)
【小题4】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从世界视角看丝绸之路 葛剑雄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中国人几乎从未主动利用这条路获取利益;相对的,回鹘、阿拉伯商人途经此地,把丝绸贩运到波斯、罗马一带,成为了直接的获利者。丝绸一经传入西欧,立刻成为了上流社会追逐的奢侈品,价格一度比黄金还贵。正是这样的市场需求驱使了一批商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维持着这条路线。
安史之乱后,古丝路被切断,中国经济中心持续南移,海上商路逐步形成。在此之前中国的海上从未开放外贸,还经常实行海禁、迁海,民间的海外贸易自然被长期禁止。元朝虽有一个短暂的开放时期,但朱元璋认为海外有敌对势力,在明朝实行了更严格的海禁。
“片板不得下海”。清朝时,为切断郑成功与内地的联系,中央下令从辽东到广东,所有沿海要腾出20~50里的无人区,农田荒废,更谈不上海外贸易。
在严格的限制下,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存在,但能够利用其获利的中国商人微乎其微。上世纪在印尼发现的“黑石号沉船”是一艘唐朝后期的船只,打捞后清理出6万多件中国瓷器和大量中国钱币。这些瓷器质地粗糙,只有一套阿拉伯风格的瓷器比较精美,考古人员推测此为船主自用,而粗糙的瓷器和钱币仅仅是顺路带回的货品而已。
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几乎都有六七十艘大船,最远到达东非的肯尼亚。然而,在世界史评中,这次远航的意义远不如哥伦布的新航线。我们认为,这和两次航海的性质不同有关。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中国航海史上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航海的重要目的是为永乐帝朱棣政权做宣传,到海外诸国赏赐天朝物产,带回各国的朝贡物品。相较而言,西方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发现,为人类的认知做出了贡献。
尽管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但中国古代却从未为其命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这与中国古代长期的“天下观”及“重农抑商”的传统有关。
古代的中国历来只有天下观念而无国家概念,庙堂和江湖都认为四海之内尚存许多还未开化的蛮夷之地,无需统治,加上黄河流域能够产岀足够丰富的物资,因此也无需了解外面的世界。在这样的观念下,古代中国根本不可能和周边开展正常的贸易交往,朝贡则成为了小国与中国交往的唯一方式。中国与周边小国的交往讲究薄来厚往,所以后者朝贡的积极性更高。
正因如此,今天的“一带一路”只是借用了丝绸之路名称,而不是要重建一条一模一样的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提倡的“一带一路”并非重复历史,既不是同郑和一样完全出于政治目的,也不是像西方殖民者一般借海外貿易来侵略,而是建设一条全面开放的旨在与他国友好合作的积极之道。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一批商人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持丝绸之路,这是因为在西欧丝绸是价格一直比黄金还贵的奢侈品。 |
B.“黑石号沉船”上,中国瓷器粗糙,阿拉伯瓷器精美,意在说明唐朝时期阿拉伯瓷器技艺比中国先进。 |
C.世界史评认为郑和下西洋没有意义,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地理发现,也没能为人类的认知做出贡献。 |
D.朝贡是周边小国与古代中国的交往方式,前者积极性更高,因为周边小国在这种交往中的获利更多。 |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6.名著阅读- (共1题)
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未成年人独自乘坐网约车遭险事件频发。为此,2018年10月,滴滴出行APP内增加了“请勿让未成年人独自乘车”的提醒、确认环节。2019年1月1日——31日,平台共接到1058个电话问询“为何未成年人无法独自叫车”,问询者以16至18岁为主。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这一话题引起人们热议。
(材料二)下表是“滴滴出行”发起的关于“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及理由”的调查。
(材料三)针对未成年人独自乘坐网约车的安全问题,社会各界纷纷发声。
网友:在网约车系统层面绑定亲属关系,每次将打车进度实时推送给家长。未成年人打车时,系统应自动分配评价服务好、服务时间长的网约车司机。
黄女士(家长) :我在日本留学,在日本,孩子很小就自己坐车上下学,确实不能把孩子当个宝,但也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
杨博雷(徫师) :让未成年人能够搭乘网约车,我们可以对司机采取更严格的审查,按照我们公务员录取标准的这种政审条件,我觉得每一个出来的都是精英,现有技术可以做人脸识别,可以做指纹,检验他的真实身份。
陈城(新闻特约评论员) :从长远来看,针对未成年人的乘车保护,还应该放大到法律层面。仅仅加强对司机的审核,只针对出行领域,也未必能百分之百解决问题。只有在各个领域都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安全,树立起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零容忍的社会共识,才称得上真正的安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滴滴出行APP内的未成年人乘车提醒、确认环节,是为了未成年人乘车安全而增设的。 |
B.滴滴平台接到1058个“为何未成年人无法独自叫车”电话中,问询者以未成年人为主。 |
C.有家长认为日本孩子能自己坐车上下学,在完善的安全体制下中国孩子也可以独自乘车。 |
D.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解决。 |
【小题3】阅读(材料三),针对未成年人独自乘坐网约车的安全问题,社会各界有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