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悖谬(bèi) 狡黠(jié) 气喘吁吁(xū) 有模有样(mú) |
B.濒临(bīn) 脚踝(huái) 相濡以沫(rú) 唾手可得(chuí) |
C.豢养(huàn) 着落(zhuó) 分道扬镳(biāo) 憨态可掬(hān) |
D.拜谒(yè) 沏茶(qī) 矢志不渝(shǐ) 颓垣断壁(huán) |
A.粉丝们对这场演出如痴如醉,歌手的表演堪称天衣无缝。 |
B.企业家们将要开发新项目,附近的村民对此望眼欲穿。 |
C.小明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
D.小明在市里取得了作文大赛一等奖,他重蹈覆辙,又在省里面得了大奖。 |
A.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增加,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果断了。 |
B.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
C.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
D.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③①②④⑥⑤ | B.③②①⑤④⑥ |
C.②①⑤④⑥③ | D.②③①④⑥⑤ |
A.《繁星》和《春水》是冰心表现“爱的哲学”的两部散文集,文笔清新秀美。 |
B.《西游记》带有童话和神话双重色彩,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
C.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记载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虞 美 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题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1)词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的劈头质问开篇,传达出无尽悲愁。(_____)
(2)“往事知多少”有对过去的回忆,更有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沉重感慨。(______)
(3)“又东风”,描写又一年春天来到,表达了词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_____)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把对故国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中,抒情委婉含蓄。(______)
(5)结句以一江浩荡的春水比喻无尽的愁绪,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______)
【小题2】词的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①,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②。给饥民粟,俾③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 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④曰: “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注)①抚按:官职名。②圮:坍塌。③俾:让(他们)。④争:争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捕治之 治:惩治。 |
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咸:都。 |
C.御史以闻 闻:听说。 |
D.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卒:死。 |
A.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
B.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
C.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
D.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
C.陈幼学不喜欢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了朝廷。 |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逝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
(1)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2)幼学执敏置诸狱。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成了一场相思的薄凉底色。
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便是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芦苇的部落!
正是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还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芦苇最好的时候。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这是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摩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它们又和飞鸟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赠予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气息的空气,使我们一时间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从某根芦苇个体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经风霜的命运。
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经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一根根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五月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至于此后的荣枯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来安排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拟的写法,赋予“芦苇”和“湖水”以生命和情感,写出了“芦苇”与“湖水”相依相偎的情态。 |
B.第四段详写作者在芦苇丛中迷路的经过,一句“闲闲淡淡地不着急”,写出了作者的淡然心态和对沙家浜芦苇的喜爱之情。 |
C.本文中引用帕斯卡尔用芦苇比喻人的著名比喻,意在形成对比,强调了人的生命就像芦苇一样难经风霜,是非常脆弱的。 |
D.文章前后两次写到阿庆嫂,形成前后照应,通过沙家浜芦苇生长的特定环境,自然地赋予了芦苇以生命气象和民族精神。 |
【小题2】作者写沙家浜的芦苇,为什么一开篇先写《诗经》里的芦苇?这有何作用?
【小题3】沙家浜的芦苇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小题4】请结合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并谈谈你的看法。
以情动人是文学永恒的魅力,“有我”才能“有情”。当代文学要持续并发扬抒情传统。
首先应该重建主体性。抒情的衰退是时代转型、文学变迁的综合结果,但其直接的根源,是主体性的消散。抒情碎片化的根源正是主体的碎片化。“无我”的文学,自然难以有情感的卷入与激荡,漠不关心的创作无法让作者自己感动,更无法打动读者。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的“无我”是指“我”的隐匿与潜伏,而放弃主体性的“无我”是“我”的撤退与缺席。“有我”的文学,其抒情才能明心见性,通过内省将分离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构筑独异的境界。只有重构独立的主体,抒情才能够卓尔不群,不向权威话语和大众化的审趣味低头,拒绝把抒情改造成功利目标明确的现实工具,拒绝消费化情调的渗透。重建主体性,应当摆脱双重的迷茫。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抑个人,群体化的象征秩序往往以抑制个人性为代价。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观念重视区分亲疏远近,公共意识相对薄弱。第二,西方思想界对主体性阂限的反思,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和文学对主体性的消散,吸引了不少汉语作家汇入解构主体性的潮流。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哲学所不满的是主体性膨胀和唯我论倾向,而当代汉语文学创作对主体性的消散,是对并不强健的主体性的抛弃,如同推倒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抒情之所以出现物化倾向,其根源在于人已经不是主体,而是服从于附着在商品身上的资本,资本才是真正的主体。
个性化是抒情的生命线,敞开的主体应当以灵魂去激活对象,离开了独特的“我”就失去了个性和真实。空洞的代言式的抒情容易忽略被代言者的真实感受,甚至遮蔽他们的真实存在。不少底层小说都体现出作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且作家对于底层的认识与想象往往来源于间接信息。这种模式化的经验与抒情和现实有多重的间隔,必然缺缺乏艺术个性。与叙述相比,抒情有更为鲜明的主观色彩,打下了深刻的主体烙印。耐人寻思的是,日常化的、物化的抒情往往大同小异,诸如都市文学中的酒吧、咖啡厅、专卖店、城市地标,追捧时尚事物,采用流行语进行表达。这样的情感如同都市上空流转的灯光,表面上如梦如幻,实质上都是技术复制的结果。
“有情”的文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感伤,而应该怀有一种介入性的关切。感伤始于主观,又终于主观,只是情绪的宣泄和单向的自我表演。“关怀伦理”重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相关怀,重视自我与周围人群建立平等的关系网络,自我实现与他者的追求相互确证、相互推动,注重发挥爱、尊重等情感因素的作用。它不是单向的实现,而是互动共生的关系行为;不是一种俯视芸芸众生的垂悯,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相濡以沫、兔死狐悲的情感交融。作家应该忠实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将心比心地由人及我,推己及人,与他人共鸣,进而对其命运产生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发扬以情动人文学传统,首先就需要重建主体性,创作“有我”的文学。 |
B.汉语作家盲从西方思想界解构不强健主体性的潮流,进而出现物化倾向。 |
C.作家应当深入生活,以灵魂去激活对象,写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感情。 |
D.作家要关爱、尊重写作对象,与之平等对话,真诚关切,并影响其命运。 |
A.作者引用王国维“无我”说陪衬自己提出的“无我”说,避免引起读者误解。 |
B.作者提出摆脱“双重的迷茫”,属于“怎样重建主体性”的问题,深化了论述。 |
C.文章以代言式、标签化抒情隔离现实的弊病,从反面论述抒情个性化的重要性。 |
D.文章以“感伤”的主观性和单向性突出“关怀伦理”的平等、对话、参与特点。 |
A.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抑个人,所以中国文学中的抒情受到一些消极影响。 |
B.当代文学抒情衰退直接的根源是主体性的消散,只有重建主体性才能走出困境。 |
C.当代作家应超越个人的主观情感,以国家、民族为念,抒发复兴中华的大情怀。 |
D.“关怀伦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堪称典范。 |
5.作文- (共1题)
(1)半命题作文
阳光让美丽之花绽放,关爱让幸福之花绽放,拼搏上理想之花绽放,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奉献让……
请以《 悄然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⑵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字书写。⑷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⑸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
大自然中一切的结束都预示着新的开始。(QQ 经典说说)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这些言论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可以讲述经历、抒发情感、 阐述观点……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500 字,最多写满格。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 为了弘扬千年蜀道文化,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第七届蜀道文化旅游节于5月18日在剑门蜀道·剑门景区开幕。
材料二 广元是从成都到西安这条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从建县至今有2 3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它是中国古栈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又是武则天的家乡,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川陕苏区主战场。它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剑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抗金抗元文化、特色女性文化、红色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等方面。
(1)学校开展以“弘扬千年蜀道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方案补充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弘扬千年蜀道文化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示例:画说蜀道文化
(2)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蜀道文化,第四中学拟邀请本地民俗专家李先生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讲座。假如学校委派你前去邀请,你会如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