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以情动人是文学永恒的魅力,“有我”才能“有情”。当代文学要持续并发扬抒情传统。

首先应该重建主体性。抒情的衰退是时代转型、文学变迁的综合结果,但其直接的根源,是主体性的消散。抒情碎片化的根源正是主体的碎片化。“无我”的文学,自然难以有情感的卷入与激荡,漠不关心的创作无法让作者自己感动,更无法打动读者。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的“无我”是指“我”的隐匿与潜伏,而放弃主体性的“无我”是“我”的撤退与缺席。“有我”的文学,其抒情才能明心见性,通过内省将分离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构筑独异的境界。只有重构独立的主体,抒情才能够卓尔不群,不向权威话语和大众化的审趣味低头,拒绝把抒情改造成功利目标明确的现实工具,拒绝消费化情调的渗透。重建主体性,应当摆脱双重的迷茫。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抑个人,群体化的象征秩序往往以抑制个人性为代价。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观念重视区分亲疏远近,公共意识相对薄弱。第二,西方思想界对主体性阂限的反思,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和文学对主体性的消散,吸引了不少汉语作家汇入解构主体性的潮流。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哲学所不满的是主体性膨胀和唯我论倾向,而当代汉语文学创作对主体性的消散,是对并不强健的主体性的抛弃,如同推倒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抒情之所以出现物化倾向,其根源在于人已经不是主体,而是服从于附着在商品身上的资本,资本才是真正的主体。

个性化是抒情的生命线,敞开的主体应当以灵魂去激活对象,离开了独特的“我”就失去了个性和真实。空洞的代言式的抒情容易忽略被代言者的真实感受,甚至遮蔽他们的真实存在。不少底层小说都体现出作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且作家对于底层的认识与想象往往于间接信息。这种模式化的经验与抒情和现实有多重的间隔,必然缺缺乏艺术个性。与叙述相比,抒情有更为鲜明的主观色彩,打下了深刻的主体烙印。耐人寻思的是,日常化的、物化的抒情往往大同小异,诸如都市文学中的酒吧、咖啡厅、专卖店、城市地标,追捧时尚事物,采用流行语进行表达。这样的情感如同都市上空流转的灯光,表面上如梦如幻,实质上都是技术复制的结果。

“有情”的文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感伤,而应该怀有一种介入性的关切。感伤始于主观,又终于主观,只是情绪的宣泄和单向的自我表演。“关怀伦理”重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相关怀,重视自我与周围人群建立平等的关系网络,自我实现与他者的追求相互确证、相互推动,注重发挥爱、尊重等情感因素的作用。它不是单向的实现,而是互动共生的关系行为;不是一种俯视芸芸众生的垂悯,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相濡以沫、兔死狐悲的情感交融。作家应该忠实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将心比心地由人及我,推己及人,与他人共鸣,进而对其命运产生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发扬以情动人文学传统,首先就需要重建主体性,创作“有我”的文学。
B.汉语作家盲从西方思想界解构不强健主体性的潮流,进而出现物化倾向。
C.作家应当深入生活,以灵魂去激活对象,写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感情。
D.作家要关爱、尊重写作对象,与之平等对话,真诚关切,并影响其命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王国维“无我”说陪衬自己提出的“无我”说,避免引起读者误解。
B.作者提出摆脱“双重的迷茫”,属于“怎样重建主体性”的问题,深化了论述。
C.文章以代言式、标签化抒情隔离现实的弊病,从反面论述抒情个性化的重要性。
D.文章以“感伤”的主观性和单向性突出“关怀伦理”的平等、对话、参与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抑个人,所以中国文学中的抒情受到一些消极影响。
B.当代文学抒情衰退直接的根源是主体性的消散,只有重建主体性才能走出困境。
C.当代作家应超越个人的主观情感,以国家、民族为念,抒发复兴中华的大情怀。
D.“关怀伦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堪称典范。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9: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