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和所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和所知识分析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2.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3.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 B.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
4.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5.
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 | 出处 |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 《白氏长庆集·序》(824年) |
中和三年癸卵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 《家训序》 |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
6.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有()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①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②“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③《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 ④能歌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7.
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
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
8.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汉赋和唐诗 |
B.元曲和杂剧 |
C.风俗画和文人画 |
D.话本和小说 |
9.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B.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C.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D.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10.
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表明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休闲娱乐 | B.社会教化 | C.节庆祭祀 | D.艺术审美 |
11.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
C.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D.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
12.
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3.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4.
1918年3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以读者名义致函《新青年》,肆意指责《新青年》排斥孔子,废灭纲常,尤集矢于文学革命;刘半农则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驳。双方各尽意气之能事,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效果。对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分析正确的是
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倾向 |
B.激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 |
C.扫除了文学革命的障碍 |
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 |
15.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
B.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
C.“跪着”变法的策略 |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
16.
激进民主派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激进民主派的这些观念
A.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 B.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
C.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 | D.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
17.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
1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
C.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
D.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
19.
“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这表明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B.***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
C.***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
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
20.
孙中山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天下为公”的启迪,还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主张,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这表明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A.具有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征 | B.是与资本主义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思想 |
C.具有借鉴外来文化改造中国社会的特点 | D.源于多元化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
21.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西方媒体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讲话
A.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
B.预示着中国即将开始改革开放 |
C.是南方谈话的延续 |
D.意味着中国要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
22.
孙中山提出革命进化的观点。他指出日本文明以往落后于中国,可是后来学习西方,仅三十年就能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政体的进化亦然。一个落后的民族和国家完全可以效法已先在的民主制度,无需跟在他国身后邯郸学步,可以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民主制度,不必走中间的预备阶段(“君民共主之世”的社会阶段)。 对上述材料 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类历史可以跳跃式发展 |
B.“最先进民主制度”指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制 |
C.孙中山与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观点相同 |
D.突出进化理论直接带来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