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642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1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2分)

2.单选题(共20题)

2.
(题文)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B.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C.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4.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5.
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
6.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7.
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
8.
《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一文中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反映援助西欧政策的实质是
A.防御共产主义的威胁
B.稳定资本主义自由制度
C.缓和欧洲的经济失调
D.打击一切极权主义运动
9.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一超多强格局受到严重挑战
C.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10.
河北邢窑遗址当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C.青瓷上选无雕饰,人巧久绝天难留
D.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
11.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盐铁专卖
D.市坊制度
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13.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14.
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人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A.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B.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5.
英国启蒙文学家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
B.1836年宪章运动
C.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D.工业革命带来负面影响
16.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17.
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
A.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18.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30441
69
4445
15
39696
100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19.
从下列表格的信息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改革第1年
改革第5年
改革第10年
改革第14年
 
人均GDP
中国(1978-1992)
100
121
178
191
越南(1986-1999)
100
110
149
179
俄罗斯(1990-2003)
100
65
61
75
东欧各国(1990-2003)
100
87
106
116
 
人类发展指数
中国(1978-1992)
100
106
114
117
越南(1986-1999)
100
107
116
123
俄罗斯(1990-2003)
100
95
96
97
东欧各国(1990-2003)
100
93
96
99
 
A.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已不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B.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社会发展成败参半
C.经历社会动荡后的国家社会经济都进入寒冬
D.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20.
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21.
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3.选择题(共1题)

22.

A,B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5 厘米,在1∶200 000的地图中,A、B的实际距离应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