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38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要说明美、德形成近代国家所走的不同道路,简要说明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2.
   国家·民族·复兴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从春秋到秦汉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简要说明。
(示例)
主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序号:③⑤
说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

2.单选题(共38题)

3.
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轮番而治
B.民主
C.分权制衡
D.人民主权
4.
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A.维护平民利益
B.限制贵族权力
C.保护私有财产
D.扩大统治基础
5.
(题文)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6.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7.
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长征》
②《八月一日》
③《血战台儿庄》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8.
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转守为攻
D.战略决战的重点战役
9.
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
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中国第一次国会议员选举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0.
国共两党构建第一次合作,共同的目的是
A.改造国民党
B.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召开国民党一大
D.进行北伐战争
11.
20世纪20年代,中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湘赣边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2.
卢沟桥事变后,为国捐躯的抗日将领是
A.佟麟阁、赵登禹
B.谢晋元
C.左权
D.张自忠
13.
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试图说服美国国会尽快批准对日宣战的方案
B.对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C.警示澳洲、印度、俄国做好抵御日本侵略的准备
D.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14.
中国军队大规模主动出击日伪军的战斗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滇缅战役
15.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其战争目的的条款是
A.开放五处通商口岸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获得领事裁判权
16.
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17.
《马关条约》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是
A.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D.中国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18.
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C.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19.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0.
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说,这一伟大转折是指中共
A.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B.确立了以***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C.结束了“右”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D.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1.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A.认识到发动工人运动重要性
B.提出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D.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
22.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23.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4.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课题应是
A.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探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C.巴黎公社的成立和措施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5.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26.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政治生活陷入混乱局面。它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是
A.必须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
B.应当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C.把阶级斗争放在工作首位
D.务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7.
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是达成“九二共识”,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
A.实现海峡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
D.台湾肃清“台独”势力
28.
国书是近代以来国家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新中国接受的第一号国书来自
A.法国
B.印度
C.越南
D.苏联
29.
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③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万隆的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
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31.
二战后,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扶植、控制西欧国家的措施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2.
欧共体成立后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下列与之有关的评述,正确的是
A.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B.促进西欧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D.导致美苏两极格局迅速瓦解
33.
20世纪90年代,使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柏林墙拆除
C.东欧剧变
D.独联体成立
34.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和平与动荡并存。严重干扰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霸权主义横行
②南北差距加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
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社会制度的不同
C.意识形态的对立
D.处置德国的分歧
36.
某国际组织规定,参加其会议的国家须具备如下条件“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东南亚联盟
37.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北约”的成立D.“华约”的成立
38.
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39.
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一群青年人一边砸商店的橱窗一边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等地天空中的每一个黑点每一丝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朝鲜战争
B.柏林墙事件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40.
下列各项反映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D.“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3.选择题(共2题)

41.某种电脑键盘清洁器有两个开关,开关S1只控制照明用的小灯泡L,开关S2只控制吸尘用的电动机M.在图中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42.某种电脑键盘清洁器有两个开关,开关S1只控制照明用的小灯泡L,开关S2只控制吸尘用的电动机M.在图中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