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国家·民族·复兴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从春秋到秦汉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简要说明。
(示例)
主题:***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序号:③⑤
说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19-03-06 02:4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