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573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  1906年10月,张荫棠以候补五品京堂、副都统、驻藏帮办大臣身份抵拉萨“查办藏事”,开启了涉及藏族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大规模改良维新运动。针对当时藏区存在的诸多“陋习”,张荫棠组织编写了《训俗浅言》与《藏俗改良》。
《训俗浅言》根据儒家伦理文化的精要,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进行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切勿同室操戈。还要“开办和振兴实业以救济贫弱”,切勿只思日诵经典,望神庇佑,望人布施。
《藏俗改良》则涉及婚配、丧葬、卫生、客礼、穿戴、迷信以及识字、练武、经商、种植、开办实业、开发矿产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偏见及生活陋习的改良。
张荫棠还提出,藏民之所以愚昧,因其既不识藏文也不识汉文,因此,藏区所设学堂“应汉藏文兼教,使藏民人人能读书识字”。几年中,西藏地区开办了新式学堂22所。学堂的教学科目亦基本按照清朝政府1904年初颁发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置。

——摘编自余仕麟《晚清藏区“藏俗改良”运动述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 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一早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1题)

4.
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5.
(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C.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6.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8.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9.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B.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C.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10.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11.
下表反映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时期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A.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B.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
C.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2.
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B.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13.
唐代均田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诸永业(世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口分田身死“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唐律疏议》又云:“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据此可知
①均田制下存在着土地的买卖
②均田制对官僚地主有利
③均田制有抑制土地兼并的考虑
④永业田不受官府的控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
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切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
D.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15.
从1861年开始,英国人赫德执掌大清海关48年之久,下面为其在职期间海关征税金额表,据此可知
时间(年)
金额(单位:万两)
1863
638
1877
1206
1887
2054
1897
2274
1907
3386
 
A.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C.政府无力维护关税主权
D.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16.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C.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D.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17.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B.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18.
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详实记载
B.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C.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
D.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19.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B.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20.
下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A.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B.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C.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干政的局面
D.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21.
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康有为认为:“至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材料说明康有为
A.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
B.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C.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D.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的倾向
22.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A.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D.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23.
《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C.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24.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A.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B.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C.元朝初年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D.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