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486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糅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現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城广大地区。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紀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城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并分析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年开始有两艘外轮在香港、广州间从事运输业务。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出资10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旗昌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的严峻局面

——《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崛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87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的轮船公司。
这样,招商局的船就从头一年11只11854吨,猛増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对比数从0增加到36.7:63.3以后国家涉江浮海之货船,更是半皆招商局旗帜。輿论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近代商战第一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战第一捷”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か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杭州、镇江、潮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胎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约10000余吨

——《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

(3)依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后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

2.单选题(共20题)

3.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说明当时中国
A.民族危机逐渐减轻
B.已经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C.政治变革备受瞩目
D.各阶层普遍赞成民主共和
4.
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对应的是下列哪一幅图的信息
A.
B.
C.
D.
5.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6.
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反映出宋代
A.市坊制度依然存在
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不抑土地兼并政策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7.
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8.
据《管子·乘马》篇记载,战国时期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之重视农时,不忘农功,勤勉不倦。这一做法
A.阻碍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B.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紧张局面
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确立了自耕小农的主导地位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一一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10.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将东北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将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影响这两次决策的共同因素是
A.苏联对我国的积极援助
B.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
C.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D.便于接受国外资金和技术
11.
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抗战
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B.利于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C.使中西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D.客观上加快了西南工业化的步伐
12.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流行的竹枝词记载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时:“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如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另有文章描述“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这表明当时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普及
B.交通进步呈现区域性特色
C.自行车尚属于新奇之物
D.汽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
13.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
A.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C.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D.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14.
《大江大河》被誉为“描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奇书”。其中写到某国企花巨资引进德国先进设备,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国家统购统销,价格与旧设备生产的产品相同,相当于“鸡蛋当成土豆卖”,企业反而处于亏损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D.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5.
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6.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C.与市场联系紧密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17.
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8.
据统计:1793年,英国的棉布价格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英国
A.完成圈地运动
B.发生工业革命
C.扩大资本输出
D.推广农业机械
19.
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20.
“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上述感慨出自
A.洋务派
B.维新派
C.立宪派
D.革命派
21.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22.
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