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朝后期到清朝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他们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并且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兴修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通常也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经营地主注意改善对僮仆、雇工等劳动者待遇,以充分发挥其生产积极性。但本人“纤啬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成书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称“饱立饮食。然后责其工程,彼既无词谢我,我亦有颜诘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近代早期,英国部分乡绅为了追逐利润,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农场或牧场的形式精心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中有些乡绅不满足自有地产的经营,还大量租地经营,成为租地农场主的一部分。14世纪末,英国劳动力市场已初步形成,这为拥有自营地的乡绅和乡绅农场主雇工经营创造了条件,圈地运动造成的大量缺少或没有土地的农民,也为农场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租地农场对雇佣劳动的使用相当严厉以至于近似榨取。乡绅阶层中的大多数与市场紧密联系,他们不但经营地产,而且积极投身于商业活动,他们依照市场价格的涨落及时调节生产,知晓何时种植生产何物最为赢利,乡绅还采用轮换耕种制度或者牧耕农业来提升经济效益。
——摘编自李璐《浅析16—18世纪乡绅与英国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营地主农业经营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乡绅农场主相较于中国明清时期经营地主在农业经营上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认识。
材料: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自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于是有了新律之萌芽。法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新律。1902年,清政府正式派沈家本、伍廷芳二人兼取中西,修订法律。1903年,设修订法律大臣,以“务期中外通行”为修律原则,参照古今,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制定中国新法。1910年,清政府删改《大清律历史》,改革“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结构,又根据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原则,试行“政刑”分离,司法独立,中国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虽然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是它提出的许多刑名至今仍被沿用,其中体现的近代法律精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1题)
A.公民生活受到限制 |
B.公民的等级差异演化 |
C.巧立名目掠夺财富 |
D.俭朴的社会风尚形成 |
A.罗马法逐步发展走向成熟 |
B.古罗马妇女地位的提高 |
C.古罗马婚姻制度日趋完善 |
D.古罗马嫁妆制度的演变 |
A.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 B.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
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 | D.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C.设立参众议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
D.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

A.“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 | B.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C.“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一定影响 | D.中共中央肃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
B.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 |
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
D.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
A.创办最早近代军事工业 | 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
C.筹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 | D.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
A.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
C.洋务派缺乏包容开放的意识 |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
A.“一五”计划全面展开 | B.全国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热潮 |
C.“双百方针”深入人心 | 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A.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
B.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
C.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
D.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
A.标志着东莞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
B.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趋势 |
C.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
D.说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 |
A.妇女开始走向并融入社会 |
B.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 |
C.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
D.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
C.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D.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
A.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 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 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A.突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
B.承认工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
C.非常重视制度性变革的影响 |
D.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奠基 |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
A.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 |
B.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司法体系 |
C.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 |
D.中国司法的公正性大大增强 |
A.历史的真相无法搞清楚 |
B.历史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 |
C.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 |
D.宋朝的官方史书没有真实内容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