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1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朝后期到清朝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他们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并且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兴修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通常也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经营地主注意改善对僮仆、雇工等劳动者待遇,以充分发挥其生产积极性。但本人“纤啬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成书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称“饱立饮食。然后责其工程,彼既无词谢我,我亦有颜诘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近代早期,英国部分乡绅为了追逐利润,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农场或牧场的形式精心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中有些乡绅不满足自有地产的经营,还大量租地经营,成为租地农场主的一部分。14世纪末,英国劳动力市场已初步形成,这为拥有自营地的乡绅和乡绅农场主雇工经营创造了条件,圈地运动造成的大量缺少或没有土地的农民,也为农场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租地农场对雇佣劳动的使用相当严厉以至于近似榨取。乡绅阶层中的大多数与市场紧密联系,他们不但经营地产,而且积极投身于商业活动,他们依照市场价格的涨落及时调节生产,知晓何时种植生产何物最为赢利,乡绅还采用轮换耕种制度或者牧耕农业来提升经济效益。

    ——摘编自李璐《浅析16—18世纪乡绅与英国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营地主农业经营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乡绅农场主相较于中国明清时期经营地主在农业经营上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认识。
2.

   材料: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中华法系”,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自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于是有了新律之萌芽。法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新政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三疏”中率先提出修订新律。1902年,清政府正式派沈家本、伍廷芳二人兼取中西,修订法律。1903年,设修订法律大臣,以“务期中外通行”为修律原则,参照古今,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制定中国新法。1910年,清政府删改《大清律历史》,改革“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结构,又根据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原则,试行“政刑”分离,司法独立,中国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虽然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是它提出的许多刑名至今仍被沿用,其中体现的近代法律精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3.
雅典法律规定,一般公民接受或提供嫁妆不得超过五十德拉克玛的价值,最富裕阶层也不得超过这个数目的两倍,如果超过标准,超过的部分应奉献给赫拉和宙斯。这反映出雅典
A.公民生活受到限制
B.公民的等级差异演化
C.巧立名目掠夺财富
D.俭朴的社会风尚形成
4.
古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在共和国早期,嫁妆处于丈夫的管理之下,妻子没有拥有权。到了帝国时期,妻子取得了对嫁妆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这主要反映了
A.罗马法逐步发展走向成熟
B.古罗马妇女地位的提高
C.古罗马婚姻制度日趋完善
D.古罗马嫁妆制度的演变
5.
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A.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B.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D.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6.
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直接影响的是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设立参众议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D.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7.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8.
下图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B.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一定影响D.中共中央肃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9.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
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D.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10.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
A.创办最早近代军事工业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C.筹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D.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11.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
A.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洋务派缺乏包容开放的意识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12.
1950—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等纷纷出现,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这反映出当时
A.“一五”计划全面展开B.全国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热潮
C.“双百方针”深入人心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13.
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区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15英里方圆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B.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C.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D.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14.
1978年9月,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企业—香港商人张子弥创建的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落户,中国工商总局颁发了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牌照,编号为“粤字001号”。这
A.标志着东莞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B.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趋势
C.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D.说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
15.
据载,1934年1月,“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159人,占60%。许多妇女做了小学夜校校长和教育委员会或识字委员会委员”。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区
A.妇女开始走向并融入社会
B.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
C.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D.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16.
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17.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18.
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19.
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 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 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20.
人们谈论欧洲近代农业革命的兴起时,最初把它与圈地运动、大农场的兴起等联系在一起,后来则越来越多地从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劳动效率的进步等角度来界定它。这一论述的转变
A.突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B.承认工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C.非常重视制度性变革的影响
D.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奠基
21.
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22.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清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此后,天津高等审判分厅从设立至1907年8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受理了由县署移交暨关道发交以及洋商迁自来厅呈控的案件几十起。据此可知
A.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
B.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司法体系
C.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
D.中国司法的公正性大大增强
23.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这表明
A.历史的真相无法搞清楚
B.历史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
C.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
D.宋朝的官方史书没有真实内容

3.选择题(共1题)

24.840×0.5是求840的一半是多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