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嘉兴府志》卷十五
(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手工业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A.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
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
A.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
C.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
B.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C.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
C.原始农业的出现 |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
①灌钢冶炼法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
A.“草市”开始出现 |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 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