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384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四月提纲”

材料二 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917年10月23日)

材料三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1)材料一中的“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第二阶段”中的革命各是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此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它和“四月提纲”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俄国人民的什么要求?结合以上材料回答,这些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2.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四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国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
(4)据材料四,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2.单选题(共22题)

3.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4.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可以体现“第三次征服”的是
A.在罗马征服扩张的过程中罗马法所起的作用最大
B.《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
C.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D.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6.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美国总统是国王和总理大臣的统一体。”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最高行政权赋予总统
②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③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
④总统对国会负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
到1879年,共和派又取得了参议院的多数,迫使保皇党人麦克马洪辞去了总统职务,共和派格雷维继任总统。至此,共和派不仅控制了议会两院,而且控制了政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B.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强大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的示范和带动
8.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并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D.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9.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0.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2.
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等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以下关于这些革命圣地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嘉兴南湖--中共"一大"正式召开的地方
B.井冈山--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瑞金--标志着红色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D.遵义--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A. 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 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 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強大
D. 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14.
列宁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其中,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C.无产阶级尚没有掌握武装力量
D.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15.
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16.
1954年3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A.“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
C.广大亚非国家排除西方干扰,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17.
某论文的分级标题有:一、以亚洲外交为出发点,力争首先成为亚洲盟主;二、以日美关系为基本点,着力开展大国外交;三、以联合国外交为重点,极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四、调整防卫战略,加强军事力量。该论文的主题应是
A.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C.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曰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措施
18.
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团结与互助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将致力
A.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解决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D.维护世界和平
19.
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
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
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
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
20.
2012年2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釆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埃及等3国投弃权票,玻利维亚投反对票,美国等9个国家投赞成票,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D.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1.
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24.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3.选择题(共4题)

25.在某100mL的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1、0.1mol•L﹣1,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铜离子物质的量浓度( mol•L﹣1)是(   )
26.

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小平受中共委派到西安调停,他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错误:{#blank#}1{#/blank#}

改正:{#blank#}2{#/blank#}

27.

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小平受中共委派到西安调停,他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错误:{#blank#}1{#/blank#}

改正:{#blank#}2{#/blank#}

28.下列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