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9972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2.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授课素材简表
项目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背景图片



(只填写杂志名)
历史人物

康有为
陈独秀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主、科学
 
材料二“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四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1)根据提示,将材料一中①②③所对应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2)概括材料二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指出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主要意图。
(4)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3.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3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4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用所学知识证明,材料二中“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论断的正确性。
(3)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三图5所示历史现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图6所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单选题(共13题)

4.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5.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6.
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主要作品《黄甲图》,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此画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是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7.
下图是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下列关于15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的束缚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制约
C.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
D.封建专制对思想文化的禁锢
8.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
9.
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代表这一时期特有的表现形式,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念奴娇》等词牌
B.继承了唐代以来词的发展
C.出现女词人李清照
D.苏轼是南宋豪放派代表
10.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11.
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记录蒋介石日记的有关内容: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923年9月6日下午看马克思经济学说;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从以上日记内容可以看出
A.蒋介石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B.蒋介石对新思潮感兴趣
C.蒋介石是马克思主义者
D.蒋介石想寻找证据屠杀共产党
12.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存在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核心,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由前期到后期的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
A.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
B.救亡图存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C.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极力推崇
D.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3.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14.
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全面改革的思想
15.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一课题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邓小平传》
16.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