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2题)
1.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无法否认的,是导致以上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宋朝的商业虽说从当时世界的标准看来数量庞大,可是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节选自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却没有实现突破的认识。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马士(美)总结说:“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结论。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结论。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3.
中国铁路之艰难进程
材料一 1867年10月到1868年1月,清王朝召集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员集体讨论铁路事宜,李鸿章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
至1949年为止,全国合计“修筑27380公里,拆除3290公里,保留24090公里”,有清一代修筑了9618公里铁路,其中9254公里是甲午战争后1895年至1911年间修筑的,平均每年修筑544公里,而在此以前每年修建20公里。
帕尔森预言到,如果打通清国内陆腹地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完全可以将丰富的农产品运销到国外。帕尔森希望西方列强时刻牢记,20世纪清国的发展,将主要由清国自身的条件决定,而不会受到欧洲太多的影响。未来的大清国将会是一个吸收了一些外国观念但仍然保持本土特色的国家。
(1)兴办铁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中国人主持建造的第一条准轨(标准轨距)铁路是什么?例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向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个第一吗?
(2)根据材料,概述李鸿章在什么趋势下转变了对兴办铁路的思想。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兴办铁路”的解读。
材料一 1867年10月到1868年1月,清王朝召集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员集体讨论铁路事宜,李鸿章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材料二 “用兵之道,贵审敌情。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崴开路以达珲春。此时之持满不发者,非畏兵力,以铁路未成故也。不出十年,祸且不测。”“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1880年刘铭传奏请建造铁路
李鸿章写信给张佩纶说,刘铭传的建议是他“所欲言而久未敢言”,而“幸于吾党发其端”,“闻都人士近日讲求洋务者,多亦不甚以为纰缪,殆国运中兴之几耶!惟事体重大……亦恐穷年毕世,不易卒业,时政苦文法拘束甚矣,庙堂内外,议论人心皆难划一,无真能主持之权,即断无通力合作之日。是以徘徊审顾,未即属草,少迟姑就事理,略一敷陈耳”——《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十九
材料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903年12月,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各省官商只要经过政府批准,都可以修筑铁路。次年年初,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共集资1670余万两白银,是当时各商办铁路中最大一笔路款。有学者说“这并不是因为当时川人最有钱,而是他们盼望铁路的心情最为殷切。”至1949年为止,全国合计“修筑27380公里,拆除3290公里,保留24090公里”,有清一代修筑了9618公里铁路,其中9254公里是甲午战争后1895年至1911年间修筑的,平均每年修筑544公里,而在此以前每年修建20公里。
——采选自袁伟时:中国铁路艰难的接轨等
材料四:帕尔森预言到,如果打通清国内陆腹地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完全可以将丰富的农产品运销到国外。帕尔森希望西方列强时刻牢记,20世纪清国的发展,将主要由清国自身的条件决定,而不会受到欧洲太多的影响。未来的大清国将会是一个吸收了一些外国观念但仍然保持本土特色的国家。
——《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问题:(1)兴办铁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中国人主持建造的第一条准轨(标准轨距)铁路是什么?例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向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另一个第一吗?
(2)根据材料,概述李鸿章在什么趋势下转变了对兴办铁路的思想。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兴办铁路”的解读。
4.
思考法国大革命
1788年贵族代表们向路易十六呈交“陈情书”:刑罚对一切人平等;保障财产不受侵犯;宗教自由,出版自由,扩大教育;废除旧制度中第三等级被迫服从的侮辱形式,例如下跪。
1789年7月14日,“30多人在这一场不幸中丢下妻子儿女,这些家属亟待救济。”巴士底狱陷落,大革命开始。1789年《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1792路易十六被处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
法国大革命的每一个阶段中充满了各种观点、派别的尖锐对立,在不同的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切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抹杀它在历史舞台上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1)为何法国贵族会写出这样的“陈情表”
(2)你是如何理解“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
(3)根据材料,你对从旧制度中孕育并产生的法国大革命如何评价?
1788年贵族代表们向路易十六呈交“陈情书”:刑罚对一切人平等;保障财产不受侵犯;宗教自由,出版自由,扩大教育;废除旧制度中第三等级被迫服从的侮辱形式,例如下跪。
1789年7月14日,“30多人在这一场不幸中丢下妻子儿女,这些家属亟待救济。”巴士底狱陷落,大革命开始。1789年《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1792路易十六被处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
法国大革命的每一个阶段中充满了各种观点、派别的尖锐对立,在不同的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切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抹杀它在历史舞台上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柏克《法国革命论》
问题:(1)为何法国贵族会写出这样的“陈情表”
(2)你是如何理解“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
(3)根据材料,你对从旧制度中孕育并产生的法国大革命如何评价?
3.单选题- (共18题)
6.
有学者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
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
C.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
D.断发易服是反封建斗争的目标之一 |
7.
廖仲恺在1920年1月1日发表《中国和世界》一文说:“今天是中华民国的形式成立第八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世界大同的元旦”。作者所说相隔八年的两件事情是
A.辛亥革命爆发巴黎和会闭幕 |
B.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华盛顿会议召开 |
C.清帝正式退位十四点计划出台 |
D.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国际联盟成立 |
8.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依法担任大皇帝 |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9.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其所著《蹇蹇录》第一章中洋洋得意地宣称:“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其意在说明:
A.东学党起义加深了中日传统朝贡交往关系 |
B.东学党起义成为传统中日关系改变的枢纽 |
C.中日近代外交关系肇始于东学党起义发生 |
D.东学党起义加速了日本明治政府开疆拓土 |
10.
下边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右)。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适时引发美苏开始冷战 |
B.美苏两国军力相互制衡基本控制世界 |
C.美苏两国掌握核武技术有核战争危险 |
D.美苏两国全球争霸给拉美带来新危险 |
11.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的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④ |
13.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
题材 | 本埠 | 全国 | 国外 |
数量 | 57篇 | 80篇 | 37篇 |
比例 | 33% | 67% |
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地域的束缚 |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
14.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作者主要是说
A.病菌是西欧殖民者带给世界的第一“杀手” |
B.“旧大陆来的病菌”是历史记录中的隐喻 |
C.西欧启动的全球化对局部地区影响不容忽视 |
D.西欧殖民者的野蛮残酷推动了全球化 |
15.
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说:判断工业革命的标准不是简单地从技术是否进步或者技术是否变革,因为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与变革,能够称之为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应该是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技术。以下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是()
A.铁器牛耕技术导致自耕农和新型地主出现 |
B.有指南针的大帆船出现导致了新航路发现 |
C.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 |
D.电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
16.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这句话的作者是
A.霍布斯 |
B.洛克 |
C.孟德斯鸠 |
D.卢梭 |
17.
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
B.雕版印刷 |
C.活字印刷 |
D.装订书籍 |
18.
在19世纪末的中国,有人斥责说“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指责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首开学习西方之思潮 |
B.曾国藩等提出“自强”开始引进机器和科技 |
C.康有为提出师法孔子推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
D.孙中山提出师法美国推翻专制创立合众政府 |
19.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说到:“由于必须对赛尔托留斯作战,人们把这个任务委托给庞培……人们不是想把海盗消灭吗,这只有庞培才办得到。而且当发生了凯撒要攻入意大利的危险的时候,元老院就把庞培召来了,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以此可以说明
A.庞培是罗马人民信赖的英雄 |
B.走向帝制是罗马人必然选择 |
C.元老院亲手摧毁罗马共和国 |
D.罗马人的不断扩张呼唤英雄 |
20.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假设结论的最主要历史依据是
A.1750年代的英国是古希腊社会文明传统有诸多继承的国家 |
B.1950年代的世界已然是与古希腊文明不同的现代工业社会 |
C.1750年代的英国是完全与古希腊文明相反的君主立宪国家 |
D.1750年代的英国已然是把欧洲传统工商业推陈出新的国家 |
2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奥斯曼及其后继者的力量大部分来自源源而来的伊斯兰教勇士。他们不断地从中东各地前来与伊斯兰教的基督教敌人作战。而信仰基督教的农民因受到地主和教会官员的残酷剥削,也大为不满,他们接受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欢呼致贺,把他们当作将自己从无法忍受的命运中解救出来的救助者。”这说明
A.奥斯曼帝国矛盾重重 |
B.拜占庭帝国内忧外患 |
C.查理曼帝国分崩离析 |
D.罗马天主教众叛亲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