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19年高三9月模块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777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
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

材料三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发表“战争才刚刚开始”言论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冷战史专家加迪斯关于冷战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4)在对同一历史事件解释评价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3)“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史”。结合上述材料和魏晋到隋唐间的相关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2.单选题(共19题)

4.
在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作为公民,按照规定必须每年40次自费从居住地到达公民大会举办地,参加会期长短不定的会议。这一规定
A.表明公民大会地位提高
B.容易使公民失去参政的热情
C.反映民主政治危机凸显
D.直接推动了观剧津贴的出现
5.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6.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进行了民主法治的较早尝试
B.确立了近代欧洲的行为规范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7.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8.
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9.
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10.
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
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
11.
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12.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13.
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14.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
有人把太平天围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政策筑梦”是指
A.永安建制,分封诸侯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6.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7.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18.
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基本消除
B.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20.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掌权后推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这主要表明
A.昔日欧洲霸主地位的情结仍在其心中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
D.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21.
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2.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