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果酒以其独特的风味,泡菜以其酸甜香脆的口感,腐乳以其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问题:
(1)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好直接在果汁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严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2)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微生物),发挥作用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酶(两种)。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腐乳制作的后期可加入由________配制而成的卤汤。
(3)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 色染料。
(1)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好直接在果汁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严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2)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微生物),发挥作用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酶(两种)。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腐乳制作的后期可加入由________配制而成的卤汤。
(3)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 色染料。
2.单选题- (共11题)
2.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
B.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利用 |
D.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时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10%-20% |
3.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
C.蛇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 D.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
4.
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碳流动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蘑菇作为生产者可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有机物 |
B.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过程 |
C.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及CO2 |
D.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
5.
下列有关生产措施与其原理或预期结果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鱼类捕捞之后的剩余量接近K/2保持鱼类的持续高产 |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C.模拟动物信息吸引鸟类捕食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
D.桑基鱼塘——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
6.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
C.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6层生物膜结构 |
D.若此人的肾小球发生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C液增多 |
7.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
8.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在理想状态下甲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
B.乙数量达到K值后其增长速率最大 |
C.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 |
D.丁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的形成不受无机环境影响 |
9.
下列可“双向”进行的是 ()
A.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C.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碳元素传递 |
D.垂体细胞与甲状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
10.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B.甲池塘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鲫鱼丰富度较高 |
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 |
D.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 |
11.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