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进食后,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所引起的胰岛B细胞和组织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下图所示。

(1)进食后,图中 ATP/ADP 的比值上升原因是____。
(2)简述胰岛B细胞内 ATP/ADP 的比值上升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过程________。
(3)结合图示信息,解释胰岛素所具有的“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功能:________。
(4)为研究血浆维生素 D3(用 VD3表示)与糖尿病的关系,科研人员根据血浆VD3的含量将受试者分为3组,跟踪统计4年后的糖尿病发病率,结果如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胰岛 B 细胞内 Ca2+达到一定浓度后,胰岛素开始释放。请结合上图信息推测血浆VD3在此过程中的相关功能可能是______。

(1)进食后,图中 ATP/ADP 的比值上升原因是____。
(2)简述胰岛B细胞内 ATP/ADP 的比值上升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过程________。
(3)结合图示信息,解释胰岛素所具有的“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功能:________。
(4)为研究血浆维生素 D3(用 VD3表示)与糖尿病的关系,科研人员根据血浆VD3的含量将受试者分为3组,跟踪统计4年后的糖尿病发病率,结果如表。
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血浆VD3 (ng/mL)| | VD3<18.6 | 18.6≤VD3<31 | 31≤VD3<50 |
糖尿病的发病率(%) | 12.4 | 4.6 | 0.0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胰岛 B 细胞内 Ca2+达到一定浓度后,胰岛素开始释放。请结合上图信息推测血浆VD3在此过程中的相关功能可能是______。
2.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杂交稻的无融合生殖(不发生雌、雄配子的细胞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无性繁殖过程)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杂交水稻一般需要每年制种的问题。
(1)上述水稻杂交种收获的种子种植后失去原杂交种的优良性状,导致水稻杂交种需要每年制种的原因是______。
(2)有两个基因控制水稻无融合生殖过程:含基因 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 P 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都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 A、P 的影响。用下图1所示杂交方案,获得了无融合生殖的个体。

①子代中Ⅱ、Ⅲ分别自交后获得种子,则Ⅱ上所结种子胚的基因型是 _______ 、Ⅲ上所结种子胚的染色体组数是________ 个。
②理论上,子代Ⅳ作为母本能使子代保持母本基因型的原因是_________。
(3)我国科研人员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杂种水稻的4个相关基因,实现了杂种的无融合生殖(如图2所示)。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的4个基因在实现无融合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 。

(4)无融合技术应用于作物育种,可能会导致 ________多样性降低,存在生态隐患。
(1)上述水稻杂交种收获的种子种植后失去原杂交种的优良性状,导致水稻杂交种需要每年制种的原因是______。
(2)有两个基因控制水稻无融合生殖过程:含基因 A的植株形成雌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含基因 P 的植株产生的雌配子都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成个体。雄配子的发育不受基因 A、P 的影响。用下图1所示杂交方案,获得了无融合生殖的个体。

①子代中Ⅱ、Ⅲ分别自交后获得种子,则Ⅱ上所结种子胚的基因型是 _______ 、Ⅲ上所结种子胚的染色体组数是________ 个。
②理论上,子代Ⅳ作为母本能使子代保持母本基因型的原因是_________。
(3)我国科研人员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杂种水稻的4个相关基因,实现了杂种的无融合生殖(如图2所示)。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的4个基因在实现无融合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 。

(4)无融合技术应用于作物育种,可能会导致 ________多样性降低,存在生态隐患。
3.
咔唑(含N有机物)具有潜在致癌性,且结构稳定难以清除。为了获得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①~⑦表示相应的标注操作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所用的“CNFM +咔唑”培养基,属于_________ 培养基。
(2)②操作的接种采用 ______(实验器具)。
(3)④操作的接种采用_______方法,其中平板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 。
(4)在相同、适应环境中进行上述“多瓶培养”操作,可以初步确定_________的锥形瓶中含有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
(5)为鉴定下图1平板中的微生物种类,可作为鉴定依据的有 ______ 。

(6)为了将图1培养基中的真菌与细菌分离,新制了PDA培养基(含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蒸馏水)并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接种时用绒布轻按图1培养基表面,使绒布面沾上菌落,再将绒布轻按在新制培养基表面,培养结果如图2所示
①比较图1、2可知,图1中菌落______(填编号)为细菌,判断理由是______。
②图2中出现菌落5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三种)。

(1)图示所用的“CNFM +咔唑”培养基,属于_________ 培养基。
(2)②操作的接种采用 ______(实验器具)。
(3)④操作的接种采用_______方法,其中平板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 。
(4)在相同、适应环境中进行上述“多瓶培养”操作,可以初步确定_________的锥形瓶中含有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
(5)为鉴定下图1平板中的微生物种类,可作为鉴定依据的有 ______ 。

(6)为了将图1培养基中的真菌与细菌分离,新制了PDA培养基(含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蒸馏水)并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接种时用绒布轻按图1培养基表面,使绒布面沾上菌落,再将绒布轻按在新制培养基表面,培养结果如图2所示
①比较图1、2可知,图1中菌落______(填编号)为细菌,判断理由是______。
②图2中出现菌落5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三种)。
4.
缺乏腺苷酸脱氨酶( ada )基因的人体,不能够抵抗任何微生物的感染,只能生活在无菌环境。科学家对患者的基因治疗过程如图,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

(1)若病毒 a 侵染人体细胞,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是_______ 。
(2)从分子水平上来看,病毒 b 与病毒 a 的根本变化在于________ 。
(3)为保障治疗的安全性,科学家已将病毒 a 基因组 RNA 上编码病毒球壳的蛋白基因一律删除掉(基因编辑),以降低病毒的潜在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是指________ 。
(4)如图治疗过程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 T 淋巴细胞进行改造和修饰,然后再重新注入人体,会不会造成人类基因污染?______ 。

(1)若病毒 a 侵染人体细胞,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是
(2)从分子水平上来看,病毒 b 与病毒 a 的根本变化在于
(3)为保障治疗的安全性,科学家已将病毒 a 基因组 RNA 上编码病毒球壳的蛋白基因一律删除掉(基因编辑),以降低病毒的潜在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是指
(4)如图治疗过程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 T 淋巴细胞进行改造和修饰,然后再重新注入人体,会不会造成人类基因污染?
5.
人 t-PA 蛋白能高效溶解血纤维蛋白凝聚的血栓。用传统基因工程生产的t-PA给心梗患者大剂量注射却会诱发颅内出血,原因在于其与血纤维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低,但若将其第84位的半胱氨酸换成丝氨酸,就能显著降低出血副作用。据此,科学家对人t-PA 基因进行序列改造,再采取传统的基因工程方法表达该突变基因,制造出了高性能的t-PA 突变蛋白。

(1)人 t-PA 基因第84位半胱氨酸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CA。丝氨酸的密码子为UCU,突变基因中对应该氨基酸密码子的碱基序列应设计为______。
(2)上述获得突变目的基因的基本途径是___。
(3)如图所示 t-PA 突变基因、质粒,用__________限制酶切开该质粒较好。
(4)将相应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含 t-PA 突变基因的细胞应具有的性状是______。
(5)上述生物工程技术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首先通过________,再进行______,以满足医疗需求的。

(1)人 t-PA 基因第84位半胱氨酸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CA。丝氨酸的密码子为UCU,突变基因中对应该氨基酸密码子的碱基序列应设计为______。
(2)上述获得突变目的基因的基本途径是___。
(3)如图所示 t-PA 突变基因、质粒,用__________限制酶切开该质粒较好。
(4)将相应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含 t-PA 突变基因的细胞应具有的性状是______。
(5)上述生物工程技术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首先通过________,再进行______,以满足医疗需求的。
2.单选题- (共6题)
6.
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 |
B.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 |
C.线粒体 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
7.
精准扶贫引进某种经济植物,高三生物小组接手研究该植物是否适合本地生长的项目之一。因此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根毛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结果如下表。又测定了本地种植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发现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则本地土壤溶液的浓度最可能是( )
浓度(mol/L) | 0.15 | 0.2 | 0.25 | 0.3 |
质壁分离状况 | 不分离 | 刚分离 | 显著 | 显著 |
A.≥0.2 | B.≤0.2 |
C.<0.2 | D.0.15<土壤溶液<0.3 |
8.
二倍体百合(2n=24)形成配子过程中的细胞图像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B.图③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
C.图⑤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有可能不相同 |
D.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③→⑤→②→④ |
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
10.
甲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乙图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图乙中 b、c 点与图甲对应 P 值相同 |
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不同 |
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的数量有可能相同 |
11.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不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
3.实验题- (共1题)
12.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与农作物产量有关,农科系的学生利用小麦开展了下列一系列科学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1)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新鲜叶片研磨时所用的无毒提取液是_________,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_________ 。然后过滤并测定滤液的吸光度,计算得出叶绿素含量。(2)用同一株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所测定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未测数据)“ ”
①与叶片 a 相比,d 叶片生长速度较慢的原因是____。
②与叶片 d 相比,叶片 b 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诱变育种所获一种小麦,叶绿素含量是野生型的50%,但产量与野生型水稻相差不大,实验结果如下。请简述此实验的基本思路 _______ 。
(1)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新鲜叶片研磨时所用的无毒提取液是_________,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_________ 。然后过滤并测定滤液的吸光度,计算得出叶绿素含量。(2)用同一株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所测定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结果如下表。
叶片 | 发育情况 | 最大叶面积(%) | 气孔相对开放度 | 叶绿素含量 | 净光合速率 |
a | 展开前 | 19 | — | — | -2.8 |
b | 展开中 | 87 | 55 | 1.1 | 1.6 |
c | 展开完成 | 100 | 81 | 2.9 | 2.7 |
d | 已成熟 | 100 | 100 | 11.1 | 5.8 |
(注:-表示未测数据)“ ”
①与叶片 a 相比,d 叶片生长速度较慢的原因是____。
②与叶片 d 相比,叶片 b 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诱变育种所获一种小麦,叶绿素含量是野生型的50%,但产量与野生型水稻相差不大,实验结果如下。请简述此实验的基本思路 ___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单选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