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7358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8

1.综合题(共1题)

1.
软锰矿在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过程Ⅰ:软锰矿的酸浸处理
① 酸浸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将方程式补充完整):2FeS2+___MnO2+__===____Mn2++2Fe3++4S+___。
② 生成的硫附着在矿粉颗粒表面使上述反应受阻,此时加入H2O2,利用其迅速分解产生的大量气体破除附着的硫。导致H2O2迅速分解的因素是______。
③矿粉颗粒表面附着的硫被破除后,H2O2可以继续与MnO2反应,从而提高锰元素的浸出率,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过程Ⅱ:电解法制备金属锰,金属锰在______(填“阳”或“阴”)极析出。
(3)过程Ⅲ:制备Mn3O4

下图表示通入O2时pH随时间的变化。15~150分钟滤饼中一定参与反应的成分是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4)过程Ⅳ:制备MnCO3
MnCO3难溶于水、能溶于强酸,可用MnSO4溶液和NH4HCO3溶液混合制备。每制得1 mol MnCO3,至少消耗a mol/L NH4HCO3溶液的体积为______L。

2.推断题(共1题)

2.
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律平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 R-OH + Cl-R´R-O-R´ + HCl
②R-CHO+  + H2O
请回答:
(1)A属于链烃,则A中所含的官能团是______。
(2)B中无甲基,A→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
(3)C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4)E中含有三元环,且无羟基,则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结合官能团的性质,解释F→G的转化中需酸化的原因:______。
(6)H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7)I→J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8)在I→J的反应中,生成J的同时会有副产物K,K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则K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3.单选题(共4题)

3.
凯夫拉是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芳纶纤维,军事上称为“装甲卫士”,但长期浸渍在强酸或强碱中强度有所下降。下表中是凯夫拉的两种结构:
 
名称
芳纶1313(PMTA)
芳纶1414(PPTA)
结构
简式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PMTA和PPTA互为同分异构体
B.“芳纶1313”、“芳纶1414”中的数字表示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
C.凯夫拉在强酸或强碱中强度下降,可能与“”的水解有关
D.以为原料制备PPTA的反应为缩聚反应
4.
为纪念门捷列夫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部分如下)150周年,联合国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表中数字代表元素的原子序数
B.表中元素的排列依据是元素的原子结构
C.推测表中“?=70”指代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4
D.每一纵行(列)都对应现在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族
5.
如图是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用于

A.浓硫酸与铜反应制取SO2
B.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制取NH3
C.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Cl2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制取O2
6.
空气中的硫酸盐会加剧雾霾的形成,我国科学家用下列实验研究其成因:反应室底部盛有不同吸收液,将SO2和NO2按一定比例混合,以N2或空气为载体通入反应室,相同时间后,检测吸收液中SO42-的含量,数据如下:
反应室
载气
吸收液
SO42-含量
数据分析

N2
蒸馏水
a
ⅰ. b≈d>a≈c
ⅱ.若起始不通入NO2,则最终检测不到SO42-

3%氨水
b

空气
蒸馏水
c

3%氨水
d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控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
B.反应室①中可能发生反应:SO2 + 2NO2 + 2H2O=H2SO4 + 2HNO2
C.本研究表明:硫酸盐的形成主要与空气中O2有关
D.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铵态氮肥可能会加重雾霾的形成

4.实验题(共1题)

7.
某小组同学探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与沉淀转化方向之间的关系。已知:
 
物质
BaSO4
BaCO3
AgI
AgCl
 
溶解度/g(20℃)
2.4×10-4
1.4×10-3
3.0×10-7
1.5×10-4
 
(1)探究BaCO3和BaSO4之间的转化
实验操作:
 
试剂A
试剂B
试剂C
加入盐酸后的现象
实验Ⅰ
BaCl2
Na2CO3
Na2SO4
……
实验Ⅱ
Na2SO4
Na2CO3
有少量气泡产生,沉淀部分溶解
 
① 实验Ⅰ说明BaCO3全部转化为BaSO4,依据的现象是加入盐酸后,______。
② 实验Ⅱ中加入稀盐酸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③ 实验Ⅱ说明沉淀发生了部分转化,结合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解释原因:______。
(2)探究AgCl和AgI之间的转化
实验Ⅲ:
实验Ⅳ:在试管中进行溶液间反应时,同学们无法观察到AgI转化为AgCl,于是又设计了如下实验(电压表读数:a>c>b>0)。
 
装置
步骤
电压表读数

ⅰ.如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试剂,闭合K
a
ⅱ.向B中滴入AgNO3(aq),至沉淀完全
b
ⅲ.再向B中投入一定量NaCl (s)
c
ⅳ.重复ⅰ,再向B中加入与ⅲ等量NaCl(s)
a
 
注:其他条件不变时,参与原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与其浓度有关。
① 实验Ⅲ证明了AgCl转化为AgI,甲溶液可以是______(填序号)。
a. AgNO3溶液    b. NaCl溶液    c. KI溶液
② 实验Ⅳ的步骤ⅰ中,B中石墨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③ 结合信息,解释实验Ⅳ中b<a的原因:______。
④ 实验Ⅳ的现象能说明AgI转化为AgCl,理由是______。
(3)综合实验Ⅰ~Ⅳ,可得出结论: 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