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材料二:

材料三:(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梁启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名称是叫什么?此次战争后被迫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2)图一、图二是哪一运动的产物?图一、图二反映了此运动前期和后期追求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
(4)材料三中梁启超给予戊戌变法极高的评价,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中的中国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西方利器,欲学西方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材料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直接目的)是什么?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开展了哪一运动?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请举出一例。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如下
康:四夷交迫,分割荐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
皇帝同意其建议。
﹣﹣矛海建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原因是什么?
成与败的反思
(3)材料一、二反映的事件最终结果怎样?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其一分析其成或败的原因。
2.选择题- (共37题)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A.日本侵占中国是制定的侵略目标之一 | B.日本制定的最终侵略目标是侵占中国 |
C.日本的侵略势力已大大增强 | D.清政府的腐败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机会 |
A.平壤战役 | B.黄海海战 | C.辽东战役 | D.威海卫战役 |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 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的侵华政策 |
A.失去台湾,东南沿海不会太平了 | B.2亿两白银的赔款,咱们的负担又重了 |
C.日本在中国设厂,经济掠夺加剧了 | D.要求加入拜上帝会,推翻清政府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
A.1840年 | B.1856年 | C.1900年 | D.1931年 |
A.没有建立中华民国丰 |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C.没有发展资本主义 | D.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A.《时务报》 | B.《国闻报》 | C.《民报》 | D.《新青年》 |
派系 | 代表人物 | 靠山 | 控制范围 |
皖系 | 段祺瑞 | 日本 |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
直系 | 冯国璋、曹锟 | 英国、美国 | 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
奉系 | 张作霖 | 日本 | 盘踞东北三省 |
A.军阀的靠山都是日本 | B.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 |
C.军阀力量超过革命的力量 | D.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互补 |
A.洋务运动京师大学堂学生 | B.清末就读同文馆学的学生 |
C.民国初北京大学的学生 | D.文革时串联的学生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驱除耻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胆,复四千年之祖国” |
A.孔孟之道 | B.程朱理学 | C.传统观念 | D.民主平等 |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 B.共和制度深得民众支持 |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
A.阻止宋教仁改组同盟会 | B.阻止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 |
C.彻底解散国民党 | D.让自己领导国民党 |
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 B.百日维新﹣﹣挽救了民族危亡 |
C.《定国是诏》颁布﹣﹣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 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A.贪官横行 |
B.割地赔款 |
C.徭役繁多 |
D.军阀混战 |
A.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
B.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 |
D.戊戌变法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C.甲午战争的惨败 |
D.中华民国的成立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A.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B.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
C.中国社会稳定,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