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56310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1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煤炭居十七
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未有不切于人事
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夏已过,六月方栽者 潦:雨水大
B.无之言,剿袭之说  稽:根据
C.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
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 豪:豪爽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称帝喾,下道齐桓
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
C.马牛而襟裾
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2.句子默写(共1题)

4.
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名乎    句读不知
B.于外则不光 此志不在小
C.卒睢阳   从径道亡,归璧
D.将犬吠怪 为巡船物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节选自《伯牙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B.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繁衍
D.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以其各有事事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或问:事功气节,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惟腾空言而不于人事耳 切:切合
B.知《春秋》之将以世    经:治理
C.而面目迥     殊:不同、差别
D.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经世之书 ②而空言义理以
B.①善言天人性命 ②以其各有事事
C.①知有史不知有经 ②讲学者必有事事
D.①正切合当时人事耳   ②其即三代之史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过山角,无声息地盘着一段古潭般______的河湾。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溪水到这里更加澄,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夹岸竹树环合,上面是翠盖郁,中间的藤柔,纠挽披。只有两头逆射出来的波光云影,参差画出流水的_______来。一棵倔强的老柳树,卧在河面,_____的枝叶梢头,立着一只鹭鸶,侧头睨着岸边的林子。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qiāo)无声息   盘(huán)  澄(chè)
B.(wēng)郁 (qiú)藤   柔(màn)
C.披(fú) 参(cī)    倔(ào)
D.(yǎn)卧 (wù)立    (pì)睨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深邃 蜿蜒  荒疏
B.幽邃 蜿蜒  稀疏
C.深邃 曲折  稀疏
D.幽邃 曲折  荒疏

5.材料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共1题)

10.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2)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3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