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 |
B.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 |
C.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 |
D.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与 、钱穆的严谨学业?
A.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自由思想 胡适的社会批判 |
B.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 |
C.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思想自由 鲁迅的批判社会 |
D.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鲁迅的思想自由 胡适的批判社会 |
中华民族是个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中国的石头文化 。追溯到八千年前,先民已经在玩玉石了。人们对玉石的 催生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进而 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石文化。中国人爱石,将石当作朋友, 当作自我生命的象征,以石来抚慰心灵,通过石头来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A.源远流长 一往情深 演绎 并且 |
B.博大精深 情有独钟 演绎 甚至 |
C.博大精深 一往情深 演化 并且 |
D.源远流长 情有独钟 演化 甚至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梅葆玖的一生没有离开京剧。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旦角的神韵刻在了他的血液里,终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__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
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 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小题1】【小题2】【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
【小题7】【小题8】【小题9】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之人。 |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特色。 |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 |
4.情景默写- (共1题)
⑴《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君子想要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就要___________。
⑵《氓》一诗中,弃妇自诉在夫家时辛苦劳作,早起晚睡,天天如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5.材料作文- (共1题)
在中国,陈光标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成为民营企业家,从1998年开始投身慈善事业至今,已累计捐款近30亿,他也因此获得荣誉无数,其中不乏“中华慈善奖”“中国首善”这样的超级桂冠。陈光标行善很时髦,他会第一时间抓住社会热点事件,地震海啸时他救灾捐款,秋季开学前他赶送学费,各种节日他及时慰问,他甚至多次在捐款捐物后还应景改名为“陈低碳”“陈光盘”。陈光标行善一贯高调,他会及时邀请媒体到场,电视、电台、报纸一个都不会少,特别是给贫困老人和贫困学生捐款时,他会要求受捐者手捧受捐金额牌站成一排接受媒体拍摄,然后照片会上电视上报纸,以致有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会遮挡自己的脸甚至干脆放弃捐助……对于陈光标,舆论褒贬不一,有人赞誉他大爱无疆,为这个慈善缺失的社会注入了强心剂;也有人贬斥他假借行善,大做广告。
对此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