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65067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综合题(共3题)

1.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学习中国古代史,宋代是无法绕过的一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对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材料二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功材料一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重大变化?两宋时期,政府从越南引进的水稻品种叫什么?
(2)材料二中图1体现出什么行业的发达?图2反映出的中国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科技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宋代重要的科技发明。
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联系与交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与包容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要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到恐外人之交际妓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2)材料二中“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九年,太宗谓持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材料二 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明太祖废除宰相以后,皇帝直接管理政务……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规定读书人只能读“四书”……因此,这个政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专横暴力。

——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A 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写出材料一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为了控制思想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危害?
(3)写出材料三“A”处的机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帝王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选择题(共21题)

4.
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
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危害
7.
与北宋长期并立的政权是
A.辽和西夏
B.辽和金
C.金和西夏
D.西夏和元
8.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9.
我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宣政院
②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设伊犁将军
④设台湾府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0.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属于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B.繁荣与开放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1.
下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统一蒙古
②定都大都
③灭亡南宋
④创立行省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戏剧家是
A.苏轼
B.辛弃疾
C.马致远
D.关汉卿
13.
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隋文帝统一全国
B.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4.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你认为第二种东西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5.
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科技的发达
16.
西藏自古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A.唐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17.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
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19.
《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
20.
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A.台湾岛
B.海南岛
C.葱岭
D.南海诸岛
21.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宋太祖
B.朱元璋
C.戚继光
D.郑成功、
22.
对于下图所示著作,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曾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这部著作
A.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B.广泛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
C.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D.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
23.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24.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3.填空题(共3题)

25.
宋代通过实行________政策来防止武将跋扈;宋辽签订的“________”保持了双方之间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6.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________;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27.
唐朝农业技术不断改进,________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唐都________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