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
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告;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二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之后,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1)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三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盛与衰的原因?
(3)学史明智。综上所述,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在1500年后的3个世纪中,中国在当时世界是超级经济大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占绝对优势,瓷器、丝绸、茶叶、棉布,供不应求。那时,瓷器、茶叶、蚕丝只有中国能够生产。
——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原因
(4)综上,中国经济呈现的趋势
(1)隋朝采用什么措施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便利了南北交通?开创什么制度选拔人才,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命运?
(2)宋太祖立下祖训“与士大夫(读书人)共治天下”错误!链接无效。使延续300多年的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请列举2例科技发达的史实
(3)哪一本书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宋应星在这部书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句话体现一个什么观点?
2.简答题- (共1题)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了解这些史实,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判断(历史结论)?
(2)两宋时期五次和议规定的宋给予对方的岁币数量
和议名称 | 银(万两) | 绢(万匹) | 茶叶(万斤) |
宋辽澶渊之盟(1004年) | 10 | 20 | |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 7.2 | 15.3 | 3 |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 25 | 25 | |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 20 | 20 | |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 30 | 30 | |
“澶渊之盟”后的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宋与西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了解这些信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段历史,你可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3)“明朝废除丞相,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朝科举考试答卷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后四个主体部分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分析这些规定,你认为会造成哪些危害?
3.判断题- (共1题)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如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蓬建房,进行贸易。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1661年-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1)在同一世纪里,郑和西行,葡萄牙、荷兰人东来。( )
(2)葡萄牙、荷兰人所到之处,友好交往,受到欢迎。( )
(3)郑和西行和欧洲殖民者东来造成的影响截然不同。( )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
(5)中国人强大时不欺侮别人,受侵略时不惧怕来敌。( )
4.选择题- (共15题)
A.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
B.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的重文轻武 |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元朝的行省制度 |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收复台湾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册封达赖和班禅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行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
B.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
C.国家统一,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顺之者受颂扬、逆之者遭唾弃 |
D.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
A.重农抑商 | B.闭关锁国 | C.君主专制 | D.对外开放 |
A.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
B.明朝的长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
C.宋元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瓦子、勾栏兴盛 |
D.徽调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和其它剧种的优点发展为京剧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
B.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
D.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
C.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同等地位 |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
A.《黄帝内经》 |
B.《伤寒杂病论》 |
C.《千金方》 |
D.《本草纲目》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简答题:(1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