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任务一(识图学史)

(1)图一、图二是唐朝发明的生产工具,分别写出其名称,并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有何影响?
(2)图三发行于何时?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景象?
任务二(史料研读)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东南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材料三: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5)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帮助?任务三(规律总结)
(6)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唐中前期,北方各民族以“天可汗”称呼唐天子,这个称呼不仅仅是表现出对唐天子的敬畏,在更深的含义中,有视唐天子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唐帝国的地方政权的重要意义。而且,唐帝国也册封统治者为帝国的官吏,将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版图,成为不改他们传统习惯的羈縻府州,总数多达800多个。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出体现这种民族政策的一例史实材料二: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争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
(2)材料二中“三次和议”后,各政权形成了怎样的局面?举出“战争状态”中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汉族将领。材料三: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大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环境……各民族间的交融也进入又一个高潮期。
(3)材料三中“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环境”指什么?这个环境是谁实现完成的?试举一例民族交融进入又一个高潮期的重要表现。(4)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请回答:
(1)判断两幅疆域图所属的朝代。
(2)图一中在地方管理上废除了什么制度?实行了什么制度?
(3)图二中中央直接统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意义?
(4)图二中的琉球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中央将其纳入版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5)图二中山西属哪里管辖?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图二疆域图的认识。
2.选择题- (共9题)
A.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 | B.宋朝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
C.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 D.宋朝市民阶层兴起,娱乐生活丰富 |
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③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术
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A.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 B.元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
C.各民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 | D.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A.昆曲 | B.宋词 | C.元曲 | D.明清小说 |
A.重文轻武 |
B.商业繁荣 |
C.重农抑商 |
D.等级森严 |
960年 | 1005年 | 1038年 | 1044年 | 1125年 | 1127年 | 1140年 | 1141年 |
北宋建立 |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 西夏建立 | 宋夏达成和议 | 金灭辽 | 金灭北宋 |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