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4752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采取的哪些措施?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商鞅被“车裂”,这是否意味着商鞅变法的失败,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分析“魏主”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当前我国改革正向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谈谈你的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直到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遍及全球。所有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白人或高加索种人都生活在欧洲和中东,所有的蒙古种人都生活在东亚和美洲,所有澳大利亚种人都生活在澳洲。大约1500年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的移居到了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体的世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1500年前后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使 “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 
材料二 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材料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3)综合上述三、四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国际关系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你认为当前影响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五:2018年3月23日0时50分许,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宣布美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
2018年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4月4日,中国发布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4)针对材料五中“中美贸易战”,结合所学,谈谈中国从长远来看应该如何应对?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继承文艺复兴的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从而形成……“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思想也成为整个启蒙运动的核心,启蒙思想家们用“理性主义”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百度百科
材料三: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3日中国广播网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社会思潮?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具体内涵。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回归”的理由。 
(4)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判断题(共1题)

4.
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
A.谭嗣同B.蔡锷C.康有为D.梁启超

3.选择题(共17题)

5.
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
6.
某历史宣传栏的内容分别为:宋金合议、忽必烈建立元朝、出现新的民族—回族。请判断此宣传栏反映的共同主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日两国为帮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
收复了新疆,又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
A.张之洞B.左宗棠C.李鸿章D.林则徐
9.
英国学者布兰德说:“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维持着君主专制体系,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将西方的蒸汽工业和军事科学引入中国,以替代陈旧而无用的古老传统。”此处的“他”应是
A.洪秀全B.郑观应C.李鸿章D.康有为
10.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醴陵某学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景剧《红旗飘飘》,其中有一场景与历史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
A.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B.遵义会议﹣***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C.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1.
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 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2.
“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文称次战役评价到:“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这次战役是(  )
A.贺胜桥战役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13.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湖南的重大战役中,成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由防御到反攻的转折点是( )
A.长沙会战B.湘西会战C.长衡战役D.衡宝战役
14.
张謇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据此判断,张謇的思想主张是(  )
A.商务立国B.发展农业C.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
15.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说:“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了(  )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思想D.邓小平理论
16.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却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成果”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一国两制、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D.设立经济特区、籼型杂交水稻
17.
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释迦牟尼”、“公元前六世纪”、“众生平等”等信息。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8.
历史的论断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考察而得出的,下列论断:它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它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它引发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从这些历史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改革应该是( )
A.英国议会改革B.中国戊戌变法C.中国洋务运动D.俄国农奴制改革
19.
下表示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统计表,造成能源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项目
1928年
1950年
1990年

75%
50%
30%
水力
8%
17%
14%
石油、天然气
17%
30%
50%
 
A.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B.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D.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下列是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诺曼底登陆   ④攻克柏林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1.
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4.单选题(共1题)

22.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7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